奉圣寺|杨万里一路歌声过宁国( 三 )


沙鸥数个点山腰,
一足如钩一足翘。
乃是山农垦斜崦,
倚锄无力政无聊。
田塍莫笑细于椽,
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留结屋,
尽驱柿栗上山颠。
秧畴夹岸隔深溪,
东水何缘到得西。
溪面秪销横一视,
水从空里过如飞。
下山入屋上山锄,
图得生涯总近居。
桑眼未开先著椹,
麦胎才茁便生须。
《桑茶坑道中》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以及农民乐业的喜悦和企盼安稳的生活,是描写南宋时期农村农民生活的典型诗歌,朴实真切、贴近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然后向西南行,经云门乡云门村入徽庆乡,到达周村弯(今为甲路镇周湾村),杨万里夜宿周村弯,留有诗歌《明发周村弯》曰:
不住宽卿住瓮门,
那知世上有乾坤。
环将峻岭包山谷,
【 奉圣寺|杨万里一路歌声过宁国】围出余天与别村。
茅屋相挨无著处,
花溪有摺不教奔。
江淮地迥寒无价,
宣歙山寒更莫论。
杨万里不但描述周村弯的景致,还道出了皖南山区初春昼夜温差变化大的特征。
奉圣寺|杨万里一路歌声过宁国
文章插图
杨万里从周村弯过麈岭(今胡乐镇境内,又名主岭,介于周湾与胡乐之间),赋诗《过麈岭》曰:
昨日山行尚有村,
今朝岭塞更无门。
仰攀苔磴上绝顶,
却倒篮舆下峻峦。
身觉去天才寸许,
岸临无地不堪看。
前头尚有芙蓉在,
此岭难登未是难。
《县志》载:麈岭在县西南八十里,《方舆纪要》云:岭高险,与笼丛山相峙。隋末,汪华造反,驻兵于此。山上有藏马洞、卓戈泉等名胜地。清康熙版《宁国县志》云:以山多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当佛尘)得名。此诗描写了麈岭山高峻险,难以攀登之境况。隋末,汪华造反,攻打宣州,驻兵于此岭上。山上无水,汪华令士兵用长枪在岩石上凿洞,凿开的石洞中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泉水因名为“卓戈泉”。将800名骑兵藏于山洞中。宣州知州率领1500名士兵赶到麈岭下阻击汪华的军队,发现汪华兵不多,就大胆地展开进攻。激战中,汪华令800名骑兵冲出洞口,杀向敌阵,宣州兵瞬时不战而降。“卓戈泉”、“藏马洞”成为宁国麈岭上的两处名胜。
杨万里过麈岭后,到达徽庆乡胡骆坑(今名胡乐镇),题诗《过胡骆坑》二首:
说尽山寒未识寒,
此间寒不是人间。
岩崖泉冻琉璃涧,
冰雪云封翡翠山。
一檐衣裳都著尽,
两边窗子更深关。
耸肩缩颈仍呵手,
无策能温两脚顽。
已被山寒病老身,
车徒溪涉更艰勤。
雾皆成点元非雨,
日出多时未脱云。
猿乌一声人不见,
松杉四塞径无痕。
十分晴暖侬何福,
肯借曦光三五分。
胡骆坑处在群山怀抱之中,山高林密,气温较山外要低得多,早晚雾气重,手脚受冻难忍。云开雾散,日出身暖,百鸟鸣唱,河水扬波,胡骆坑秀丽的山川美景呈现在眼前,诗人身上的寒意瞬时消去,化作优美的诗篇。
奉圣寺|杨万里一路歌声过宁国
文章插图
杨万里离开胡骆坑后,继续西行,有诗《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
天知老子厌凡山,
别放潜环伏宝看。
一行横林遮岭脚,
两峰如笋出云端。
举头瞥见还惊遯,
到骨清奇特地寒。
彼此相遭有缘法,
悔将嗔喜触漓岏。
安乐坊在今绩溪县金沙乡一带,古时名为安乐乡,归宁国县管辖(1956年划归绩溪)。宋时,安乐乡内,还为南宋参知政事饶虎臣立有西卿坊(已毁)。到安乐坊后,杨万里写诗《安乐庙头》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