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往事|书札里的曾煕与谭延闿

曾熙 , 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 , 字季子 , 又字嗣元 , 更字子缉 , 号俟园 , 晚年自号农髯 , 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 , 海派书画领军人物 , 与李瑞清结交 , 并称“南曾北李” 。
在曾熙人生结构里 , 除了“曾李”外 , 还有另一个人——谭延闿 。 近期 , 曾迎三整理的《曾熙致谭延闿书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呈现了曾熙与谭延闿的书信往来 , 以此呈现两人的友谊 , 以及谭延闿对曾熙人生的影响 。 澎湃新闻特选刊王中秀先生生前为该书所写的序文 。
曾熙 , 字子缉 , 晚号农髯 , 行承九 。 一九六一年生于湖南衡阳 , 一九三〇年去世 , 享寿七十岁 。
在曾熙七十年跨度的人生结构中 , 最为人熟知的是“曾李”的称号 , 其中“李”是李瑞清 , 即清道人 。 他们自青年时期就痴迷书法 , 清皇朝覆灭后 , 双双以书法驰名上海滩 。 他们的生徒和友人在曾熙去世后 , 组织“曾李同门会” , 至今影响艺坛 , 余音缭绕 。
李瑞清|往事|书札里的曾煕与谭延闿
文章图片

右起:李瑞清、王聘三、曾熙
李瑞清的英年早逝是曾熙心里抹不去的痛 。 他们有着太多共同的青春记忆 , 也许正是李瑞清召唤处在政治逆境中的曾熙到自己打拼出来的上海书法平台发展 , 才成就曾熙从“平庸官僚”到“名书画家”的转换 。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曾熙人生结构里另一个人:谭延闿 。 “曾谭”和“曾李”的双结构构成了曾熙人生的双线 , 倘若没有李瑞清和谭延闿 , 他的人生真不知道如何书写 。
谭延闿小曾熙近二十岁 , 他字祖安、组庵 , 自号无畏 , 湖南茶陵人 。 两广总督谭钟麟第三子 。 一八八〇年生于浙江巡抚署 。 与从社会底层靠自己的苦学打拼 , 使尽全身力气 , 一步一步跻身上流社会的曾熙不同 , 谭延闿出身显赫 , 用今天的流行词来说 , 就是个“官二代” 。 这个出身 , 使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
不同于一般公子哥儿 , 这个“官二代”天资聪颖 , 在严厉的家教下 , 十一岁就学制艺 。 其父亲命其每天临池 , 笔力之健 , 博得父执翁同龢的赞叹 。 这个每天临池的习惯一直保留到其生命的终点 , 无论政务如何繁复 , 每天起身第一件事就是临池 。 如果不是政治声名太盛 , 他应该跻身民国书法大家之列 。 他书法颜真卿 , 有翁同龢风范 , 与于右任有“南谭北于”之称 。
李瑞清|往事|书札里的曾煕与谭延闿
文章图片

前排(中)坐者为曾熙
李瑞清|往事|书札里的曾煕与谭延闿
文章图片

谭延闿
一个草根平民 , 一个“官二代” , 尽管他们最后借助清代科举最后的两班末班车各自通过殿试取得进士“学位” , 他们的交集却并非仅仅结缘于仕途 。
事情还得从一九〇四年清朝颁布的“新学制”说起 。 为力挽倾覆大势 , 朝廷颁发了兴办学堂、提倡普及教育的圣谕 , 一时兴办学堂之风被于各地 。
一九〇五年 , 曾熙任南路师范学堂监督 。 而本年谭钟麟去世 , 守礼回乡的谭延闿被巡抚端方任命为长沙中路师范学堂监督 。 就这样 , 一南一中两个湖南最重要的师范学堂的总督便有了交集的际会 。
一九〇八年五月曾熙访谭延闿 , 得见谭延闿之父钟麟与翁同龢来往书札百余通 , 爱不释手 , 借观弥月 。 这是曾谭之交有关书法之首见 。
接着缘于清廷的“丁未新政” , 湖南省设立谘议局 , 谭延闿当选为议长 , 曾熙为副议长 , 这是他们第一次做搭档 , 并一直延续到清廷覆亡 , 民国建立 , 谭延闿由清朝的“谘议局议长”变身民国湖南省都督 。 曾熙没有像他挚友李瑞清那样“忠于胜朝”、谢绝出山 , 而是做起了民国湖南议会的副议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