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袅袅凌空去 漂洋过海入岭南( 二 )


01
陶胡人俑座灯
外貌及装扮与汉人迥然不同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99年先烈南路大宝岗M5出土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又名托灯俑 。 广州西汉晚期墓中开始出现陶质托灯俑 , 东汉墓有更多发现 , 这些或头顶 , 或手托灯盘的俑 , 体貌特征与汉人迥然有别 , 被称为“胡人” 。 其形象皆跣足 , 多数深目高鼻 , 捏出或划出络腮鬍须 , 也有的宽鼻厚唇 , 有的戴耳环 , 有的缠头巾 , 外貌及装扮体现了不同族属、人种的特征 。 广州汉墓出土的俑座灯位于主人棺具的前后处 , 很可能是汉代达官贵人来自海外的家奴的形象 , 为其主人掌灯 。
02
四联体铜熏炉
田字形盒可燃烧四种香料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据说是南越王墓夫人所用的熏香用具 。 造型别致 , 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 , 盒身和盒盖平面成“田”字形 , 盒内四个小盒互不连通 , 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 。 这种镂孔细、炉身带较高盖子的熏炉多燃用海外进口的树脂类香料 。 由于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等地区 , 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岭南同这些地区的交往 。
03
珠饰
形状多样具有西方风格
东汉(公元25年-220年)2016年出土于广州动物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016年出土于广州动物园、现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这串“琥珀煤精玛瑙石榴石红玉髓费昂斯珠”东汉(公元25-220年) , 1串15颗 , 含狮形琥珀珠2颗 , 棱柱形琥珀珠2颗 , 瓜棱形煤精珠1颗 , 榄形玛瑙珠3颗 , 不规则圆形石榴石珠3颗 , 圆形、圆柱形、榄形红玉髓珠6颗 , 蓝绿色多面体费昂斯珠1颗 。 煤精与琥珀皆为有机质宝石 。 瓜棱形珠具有西亚风格 。 费昂斯指原始玻璃 , 在外观和原料上都与玻璃相似 。 它的制作工艺是先成型后烧结 , 不同于玻璃先烧融后成型 。 广州汉墓里出土的费昂斯珠 , 无论是化学成分还是器型 , 都具有西方风格 , 应是从海外输入 。
04
金花泡
可能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在南越王墓墓主的上胸发现的珠襦饰物 , 其中有32枚焊珠金花泡 , 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 这些金花泡泡体呈半圆球形 , 泡壁很薄 , 直径1.1厘米、高0.5厘米 。 上面用金丝和小金珠焊接成圆形、绞索形、心形等纹饰 , 在20倍的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焊接点 , 也有用4粒小金珠焊接成圆珠形图样 。
金花泡的设计和加工十分精细 , 球面形泡体上的金丝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 。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泡饰件印证了史书的记载:南越国时期 , 广州已经与部分海外地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 , 并汇聚了大量奇珍异宝 , 金花泡很有可能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 流传路线可能是以地中海为起点 , 途经波斯湾、印度洋 , 最终到达南海 , 自西向东而来 。 金花泡输入岭南 , 也是南越国与中原地区、与海外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