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怎样的学说?为什么有人说是亡国之说?( 三 )


早在南宋时,陆九渊便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意在说明“心即是理”的思想,也以此开心学百年之兴盛。
公元1175年,即南宋淳熙二年,在“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的邀请下,朱熹代表着“程朱理学”和代表着“心学”的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吕祖谦策划的这次辩论会,意在调和两派的争执,在辩论中使两派“求同存异”,使思想分歧转变为单纯的学术分歧。
但两派主张从一开始便不同,使得辩论异常激烈,朱熹强调的“格物致知”,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以万事万物独特的“理”去理解天地的至理。
格物致知
陆九渊则提倡“心即是理”,认为不需要格万物之理,而应该从本心出发,“发明本心”,从内心去寻找做人、做事的道理。
两派之间,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最终,两派的辩论以陆九渊的“心学”略占上风而告终。但两派始终未能达到吕祖谦策划这次辩论会的初衷。这次辩论持续三天,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很难寻求到两派之间的一个共同点,而“求同存异”。




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怎样的学说?为什么有人说是亡国之说?
文章插图

鹅湖之会
这是两派在历史上第一次聚于一堂进行辩论,其影响十分深远,直接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学子儒生,从而也催发出后世许多的思想学说,王阳明的“阳明心学”便是受到两派的影响而诞生的。
王阳明对朱熹的“程朱理学”更多的是一种扬弃,而不是一种贬低,他也在朱熹的学说之中得到许多的养分,进而使自己的思想学说更加丰满、充实。
但王阳明始终还是代表着“心学”,而不是“理学”,故其仍然受到“程朱理学”传人的批判。
让“阳明心学”受到后世如此批判的原因,多是因为其传人们在历史上的言行。
狂禅:心学的入世之路
稽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中有提到:
当万历以后,有一种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运动风靡一时。这个运动以李卓吾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颜何一系,而其流波及于明末一班文人。
这里的李卓吾便是著名的李贽先生,他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阳明心学”在后世逐渐与禅宗相通,对当时的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晚明被认为是“狂禅复兴”的时期。




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怎样的学说?为什么有人说是亡国之说?
文章插图


“阳明心学”与禅宗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因为王阳明“出入佛、老者久之。”,对佛教、老庄的思想接触颇久,所以受到其很深的影响。
王阳明提出;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阳明心学”发展到后期后,“致良知”这一思想逐渐被人淡化,反而专注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与王阳明本来的心学思想已经开始有些偏离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虽然“阳明心学”总体发展方向未改变,但明显感受到“阳明心学”这栋大厦已经不如先前稳固,因为支撑大厦的三根柱子开始被侵蚀。
其实,在“鹅湖之会”后,朱熹便敏感地察觉到了陆九渊提出的“心即是理”的危险,故斥其为“曲学”、“异端”,但依然挡不住这种思潮在后世传扬、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