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2021-08-17

【|雁门关,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2021-08-17】|雁门关,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2021-08-17
本文图片

雁门关是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散发着光芒的坐标 , 它以截然不同于江南水乡温婉旖旎的旌旗戈矛、胡笳角声吸引着一位又一位文人雅士前来对天当歌、直抒胸怀 , 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心中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记 。
在这里 , 能依稀听到东汉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张衡眺望遥远北方时的轻声叹息 , “我所思兮在雁门 。 欲往从之雪雰雰 , 侧身北望涕沾巾”;在这里 , 能隐约看到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对着天空沉思的模样 , “南思洞庭水 , 北想雁门关”;在这里 , 能真切感受到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边塞所经历的萧瑟凄楚 , “秋风夜渡河 , 吹却雁门桑” 。
蓦然回首 , 眼前仿佛出现年轻的李贺一袭白衣 , 迎风伫立在逶迤绵延的雁门山巅 , 他的眼中闪烁着民族气节的豪迈与不屈:“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
雁门关无疑是极具魅力的 , 它无声地撩拨着诗人敏感的神经 。 你看 , 崔颢粲然一笑 , “高山代郡东接燕 , 雁门胡人家近边”;张祜满脸惊悸 , “城头月没霜如水 , 趚趚踏沙人似鬼”;陈去疾神情凝重 , “荒塞峰烟百道驰 , 雁门风色暗旌旗”;庄南杰豪气冲天 , “旌旗闪闪摇天末 , 长笛横吹虏尘阔”……
雁门关凝结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 让无数文人日思夜想、魂牵梦萦 。 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 ,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悲伤、自信与欢乐 , 彰显了炎黄子孙保家卫国的无限豪情和弥漫在旷远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 在名家如椽大笔的精心描绘下 , 雁门关的形象千变万化、形态各异 , 吸引着人们纷纷想要前来一探究竟 。
一千年前 , 司马光从东京汴梁长途跋涉抵达雁门关 , 望着眼前荒草丛生的李牧祠 , 他不禁悲从心起 , 一唱三叹:“椎牛飨壮士 , 拔距养奇才 。 虏帐方惊避 , 秦金已暗来 。 旌旗移幕府 , 荆棘蔓丛台 。 部曲依稀在 , 犹能话郭开 。 ”后来 ,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契丹途经雁门关 , 当他看到肃穆凛然的杨家祠堂 , 回忆起当年杨家将的英勇事迹时 , 不由想到国家内忧外患的处境:“驰驱本为中原用 , 尝享能令异域尊 。 我欲比君周子隐 , 诛彤聊足慰忠魂 。 ”
同那些远道而来的诗人不同 , 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就出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 即雁门关所在地 。 长期目睹雁门古关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景象 , 使得他心中满是悲愤 , 于是仰首长嗟:“楼断苍云 , 似故帅、叱威点阅 。 分明见、秋高敛籁 , 峰群肃列 。 箍地龙蜒犹揣火 , 锁关虎隘能坚铁?只回雁、叹堞草摇风 , 声声咽 。 烟灰散 , 凭热血;萤光熠 , 伤明月 。 纵潘杨不语 , 世人还说 。 可恨忠奸多惹瀣 , 直疑清浊都含谲 。 抬望眼、问大好河山 , 真无辙?”
历史似乎总是在磨盘似的圆圈中旋转 。 当后人在嗟叹古人命运不公的时候 , 岁月的纤手却在不知不觉间将其也送进了那惊人相似的历史轮回中 , 然后成为后人凭吊、嗟叹的对象——月儿装饰了他的窗户 , 他又碎了别人的梦 。 (李琳之)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