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峰|区分天下,隐藏在大禹治水传说里的地理发现

千百年来 , 大禹治水、分画九州的传说 , 始终为人们津津乐道 。
许多文献与出土资料表明 , 大禹的相关传说兴起于西周时期 , 在春秋时期逐渐丰富 。 原本带有山川神属性的大禹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越发变得像人间帝王 。 大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吗?他真的领导人们治理过洪水吗?这些很难确定的问题 , 有待历史学家去努力 。
《左传》说:“芒芒禹迹 ,画为九州 。 ”在这句话里 ,我们看到了禹迹与九州的关系 。 九州是对“禹迹”的进一步分区 , 并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 从文本的表象来看 , 大禹治水、分画九州勾勒了朴素的政区分划与治理理念 , 而在这样的表述背后 , 时人又倾吐了怎样的政治诉求?
今天 , 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唐晓峰教授的研究《治水与文明——史地研究三篇》 。 作为中国人熟悉的历史传说 , 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 , 不只是把洪水疏导光 , 这个传说中包含着一系列整理疆土的伟业 。
治水与文明
——史地研究三篇

唐晓峰 文
本文节选自《新订人文地理随笔》 , 三联书店 , 2018
转载自“山水澄明”公众号 , 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唐晓峰|区分天下,隐藏在大禹治水传说里的地理发现
本文图片

唐晓峰
历史学家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 , 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 。 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 , 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 , 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 , 之后留校工作 。 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学 , 1994年获博士学位 。 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 。 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 讲授《地理学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 。 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
二〇〇二年春天 , 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购得一件西周中期的铜器 , 叫燹公盨 , 其内底的一篇九十八字的铭文 , 引起学术界的震动 。 铭文劈头便讲:“天命禹敷土 , 随山濬川 , 乃差地设征 。 ”撇开铭文的其他重要内容不论 , 仅这十来个字 , 就说到了中国古代地理的一桩大事 , 即大禹治水 。
大禹治水是每个中国人熟悉的一个历史传说 , 大概在小学课本中就有了 。 大禹治水的意义不只是战胜水灾 , 不只是把洪水疏导光就完事了 , 这个传说中包含着一系列整理疆土的伟业 。 到目前为止 , 我们能追溯到的中国大地上大范围的、一体化的人文地理格局形成的起点 , 就是以大禹治水这件事为标志的 。
|唐晓峰|区分天下,隐藏在大禹治水传说里的地理发现
本文图片


《禹迹图》拓片
现藏于西安碑林
大禹治水后 , 他所行经的地方 , 被称作“禹迹” 。 经过大禹治理的地方就变得文明 , 没得到大禹治理的地方依然是野蛮世界 , 所以“禹迹”就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 “芒芒禹迹 , 画为九州”(《左传》) , 在“禹迹”的范围内又划分为九个州 , 于是“九州”又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 , “九州”比“禹迹”有了更进一步的演进 , 因为“九州”说出了一套地理分区体系、一个大范围的地理格局 。 从洪荒世界到“九州”的演进 , 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侧面 , 一场重要的宏观地理变革 , 这场变革是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表述出来的 。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 文献中多有记载 , 而最经典的历史文本是《尚书》中的《禹贡》篇 。 在王朝历史时期 , 《禹贡》属于儒学经典 , 备受尊崇 , 人们笃信大禹治水、分画九州是事实 。 到二十世纪初 , 中国王朝体系崩溃 , 旧学沦落 , 新思潮涌现 。 在这个背景下 , 一批历史学家对中国早期的历史传说进行了认真的清理 , 指出传世文献记录的东西不是那么可靠 , 于是纠正了不少对早期历史的误传 。 关于大禹治水这件事 , 传世文献的记载受到怀疑 , 而确凿的证据只有东周时期的铜器铭文 , 所以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谨慎的人只追溯到春秋战国 , 不敢讲得再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