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谁在敲门》:丰饶铸就品格

文/梁文春
罗伟章的长篇小说《谁在敲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 , 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 , 小说宽阔 , 舒缓 , 静水深流;也是一部向传统和时代致敬的小说 , 被时代大潮丢弃的碎片 , 被一一捡拾 , 细心擦拭 , 使之发出光彩 , 照亮和收容失措的灵魂 。
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变迁 , 让人切实触摸到当下现实的温度 , 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 也激发读者对生命、生活、亲情的反思 。 小说呈现出广阔丰饶的民族性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
|品读|《谁在敲门》:丰饶铸就品格
本文图片

“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谁在敲门》这部长达63万字的长篇小说 , 出场的人物上百个 , 且并非单薄片面的描写 , 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 有棱有角 。 呼风唤雨的大姐夫 , 地母般的大姐 , 被儿子丢尽脸的大哥 , 一毛不拔的二哥 , 坑蒙拐骗的四喜 , 早熟的聪儿 , 卑微的父亲……这些人物就像藤上的葡萄 , 而父亲则是把他们串联起来的藤蔓 。 “父亲是离世界远了 , 他生日的全部意义 , 就是提供一个机会 , 让儿孙团聚 , 能聚的人越来越少 , 表面的理由万万千千 , 最深层的 , 是父亲正在远离 。 ”小说从许家兄弟姐妹为父亲庆生切入 , 牵扯出每个人物背后的生命故事与情感幽微 。
【|品读|《谁在敲门》:丰饶铸就品格】另衣各饭的许家兄妹 , 聚在一起时 , “都不是小时候了 , 不是在贫穷中一起长大的日子了 。 对有些回忆 , 与其将它唤醒 , 不如让它熟睡 , 熟睡之后 , 就不会受到真实世界的摧残 。 这么多年过来 , 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 , 也像有了心结 。 我们各自孤立 , 又相互孤立 。 我们关心了许许多多 , 却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 ”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包括亲人与亲人之间的隔阂、孤立、各怀心事 , 刻画得入木三分 。
小说以许家为核心 , 以为父亲庆生至父亲病重、离世为主线 , 描述回龙镇、燕儿坡、清溪河 , 如《清明上河图》般截取了时代的一个横切面 , 精准而细腻地勾勒了大时代下的微小的细节 。 一字一句 , 如一针一线 , 编织成一张囊括时代的大网 , 看似平淡如水 , 实则气势磅礴 , 以朴实无华给人以深刻的灵魂激荡 。
在有限的空间建构广阔的世界
罗伟章具有非常鲜明的空间意识 。 《谁在敲门》以父亲为核心出现三个重要地点 , 一是大姐家 , 众子孙为父亲庆生;二是医院 , 父亲病重 , 众子孙聚集守护或探病;三是燕儿坡 , 众子孙为父亲举办葬礼 。 这三个地点由封闭走向开放 , 由点辐射到面 , 囊括了整个清溪河流域 。 如同舞台剧中的三个重要场景 , 所有的矛盾冲突都集中于此 , 不同的人事物在同一个空间上演 。 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空间也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与责任 。
“门” , 即是一个重要的空间概念 。 “门”是两处空间发生联系的通道 。 当有人在敲门时 , 内部的空间即与外部的世界产生了联系 。 是一种怎样的联系?这是特别需要读者思考的地方 。 第一个场景 , 在大姐家 , “门”的概念是相对清晰的 , 空间也是相对封闭的、私密的 , 焦点更多集中在“家人”身上 , 即亲情;第二个场景 , 在医院 , “门”的概念趋向于模糊 , 医院是公共场所 , 在这里不断上演着生与死 , 也预示着任何人都逃不过生与死的离别;第三个场景在二哥家 , “门”的概念是开放的 , 既是送父亲离开 , 也迎接前来吊唁的宾朋 , 开放的“门” , 则让人与大千世界发生更深远更密切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