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父母同时捐献器官救子:在续命的底色里,为何必须直面自我救赎?

意义|父母同时捐献器官救子:在续命的底色里,为何必须直面自我救赎?
文章图片
男子和父亲在医院中
亨利·米勒在《心之智慧》中写道:“生命要被赋予一个意义 , 因为很显然 , 生命没有意义” 。 要知道人们总是害怕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 , 或至少琢磨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意义 , 这并不罕见 。 或许这种思虑在具体的生活中很少出现 , 或是一闪而过 , 但是在牵涉生命长短的范畴里 , 大概却会时常出现 。
就以“父母同时捐献器官救子”(四川成都)的事情来讲 , 基本的舆论导向是“父母之爱的伟大” , 事情的梗概是:27岁的男子因严重糖尿病导致器官衰竭、生命垂危 , 作为他的父母不仅四处奔波求医问药 , 还捐出器官 , 母亲捐出一个肾脏 , 父亲捐出一半胰腺 , 术后男子糖尿病得到根治 , 并且恢复良好 。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强调“父母之爱的伟大”确实无可厚非 。 但是在续命的底色里 , 我们只有厘清“父母之爱”的脉络 , 才能更好的理解亲缘之间的微妙关系 。 就以“父母同时捐献器官救子”的事情来讲 , 在男子“器官衰竭、生命垂危”之际 , 他的父母是面临两种抉择的 , 要么“看着儿子离去” , 要么“捐献器官救子” 。
对于“看着儿子离去”来讲 , 凭着“四处奔波求医问药”的实践 , 其实也可算得上称职的父母 , 毕竟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清楚“糖尿病导致器官衰竭”是比较严重的情况 。 而对于“捐献器官救子” , 直接的观感确实比“看着儿子离去”显得“更有爱” , 因为“续命”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折损 。
到此为止 , 似乎以“爱的程度”看待男子父母的抉择 , 更容易搞清楚“看着儿子离去”和“捐献器官救子”的不同内涵 。 之所以这样强调 , 并不是说父母选择“看着儿子离去”就不爱儿子 , 而是从“爱的涉入方式”上来看 , “捐献器官救子”可能更容易触发周遭的共情 。
【意义|父母同时捐献器官救子:在续命的底色里,为何必须直面自我救赎?】严格来讲亲缘关系中的生命消逝 , 除却是对逝者的彻底打击 , 更为无可避免的是 , 它将较为缓慢的、残忍地对关系链造成绵延不绝的蚕食 , 直到最亲近的人彻底接受失去的事实 , 才可能进入旷日持久的回忆叙事 。
要承认在“父母同时捐献器官救子”的事情上 , 无论男子的父母选择“看着儿子离去” , 还是选择“捐献器官救子” , 都将承受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并且还不好比较) 。 在这个问题上 , 即便“主流价值”(生命观、亲缘观)更倾向拥抱“捐献器官救子”的选择 , 但是却无法改变选择本身带来的不同影响 。
就“看着儿子离去”来讲 , 虽然有“四处奔波求医问药”作为前提 , 但是对于年过半百的父母来讲 , 在面对失子的事情时 , 总会陷入无尽的悲伤 , 其中既存在对养育实践的考量 , 也有对情感消逝的不舍 。
而“捐献器官救子”虽然存在“生命的折损” , 但是个人情感却容易最大限度地走向平衡 。 尤其对于年过半百的父母来讲 , 比起对生命年岁的渴求 , 可能更希望看到子女能更好地活下去 。 在这个意义上 , “自我救赎”确实该被直面 。
另外父母的“自我救赎”和孩子的“不可承受”一定要进入真诚直面的序列 , 要不然“看起来很美”就会堕向“活着很沉重” 。 因为对于“续命”来讲 , 它既是亲缘关系中“爱的馈赠” , 更是个体之于“生命折损”的勇敢实践 。
所以对于“父母之爱的伟大”来讲 , 就要克制的释放 。 要不然对于被救回的27岁男子来讲 , 可能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境 。 所以最好的阐释格局是 , 父母既是“为子续命” , 也同时“自我救赎” , 并且这种阐释最好是父母和儿子都能理解到位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