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中的“母神”形象:拯救男性,抑或猎杀男性

芭蕾舞剧《吉赛尔》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依然受人喜爱 , 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把人类的普世价值、对纯洁忠诚爱情的向往、对女性经受不公的共情等都用通俗的方式凝练在一起进行表达 。
我们此前分析介绍过《吉赛尔》中至美至纯的爱情(往期:深情若是一桩悲剧 , 必定以死来句读) , 关于罪恶与谅解这一主题的现代性(往期:要感谢那些在地狱长大的女人给你的爱) , 男性角色切入点的演变(往期: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 , 我却不能够有姓名) , 以及这部浪漫主义芭蕾对于舞蹈艺术的开创性意义(往期:浪漫主义芭蕾in a nutshell)……而芭蕾舞剧《吉赛尔》可不仅仅是老少通吃的催泪爱情悲剧、反对渣男行为的道德说教、呈现梦幻飘逸白裙场面的舞台奇观 , 也还是一部——对不起 , 小编还是忍不住要来摁头带你在芭蕾作品里搜寻人类学与心理学例证了——体现着精神分析学上“母神”形象以及心理现象的艺术作品 。
|文艺作品中的“母神”形象:拯救男性,抑或猎杀男性
本文图片

母神
母神崇拜 , 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崇拜形式 , 是父系社会出现之前的信仰形态 。 不言而喻 , 只要有人类存在 , 就有孕育其降生的母亲 。
|文艺作品中的“母神”形象:拯救男性,抑或猎杀男性
本文图片

史前文明中母神崇拜的代表文物“威伦多尔夫的维纳斯”
Venus of Willendorf , 24000 - 22000 BC
荣格(C. G. Jung)曾提出了“母神”(the Great Mother)的原型 , 象征着一切生命的源头 。 荣格的弟子埃利希?诺伊曼(Eric Neumann)进一步论证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母权的世界 。
“当分析心理学谈到大母神原始意象或原型时 , 它所说的并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 , 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 。 在人类的神话和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大女神(the Great Goddess)形象里 , 可以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象征性表达 。 ”
《大母神——原型分析》埃利希?诺伊曼
如同诺伊曼所言 , “母神”并不特指“母亲”角色 , 从原型理论观点来说 , 是神性与母性的象征性结合 。 远古人类文明对于母神的崇拜与生殖崇拜息息相关 , 但随着历代各种艺术形式对于母神形象的隐喻与象征的挪用 , “母神”原型作为人类共有的深层文化心理 , 以提供更广意义上的情感、愿望、幻想的功能 , 普遍存在于社会与文化之中:对爱神与美神形象的塑造、对智慧与权力型女性的追寻……女性通过获得智慧和权力而最终成为母神 , 是“母神”原型在人类文明中的变体 。
|文艺作品中的“母神”形象:拯救男性,抑或猎杀男性
本文图片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吉赛尔》
虽然芭蕾舞剧《吉赛尔》是以痴情农家少女吉赛尔和负心贵族阿尔伯特的悲剧作为核心情节 , 但是让整部舞剧光彩熠熠的是吉赛尔、米尔塔、幽灵女鬼、巴蒂尔德这些女性人物 , 她们让艺术家们既赞颂少女之纯美 , 也敬拜母神之力量 , 让《吉赛尔》真正成为一部艺术杰作 , 在浪漫主义文艺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
吉赛尔
在对少女形象的审美上 , 古今中西都是相似的——柔弱纯真 , 痴心至情 。 以这一少女原型作为完美女性的形象 , 导致在流传至今的中外名作里都不乏美丽艳绝、纤弱无力、乃至孱弱又哀怨的女性形象——东方有林黛玉、杜丽娘 , 西方有奥菲利亚、苔丝 , 传统芭蕾作品里更是充满了纤细柔软如弱柳扶风的白天鹅奥吉莉亚、仙女希尔菲达、吉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