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如果波拉尼奥没有早逝,“波拉尼奥现象”不会如此风靡( 三 )


波拉尼奥|如果波拉尼奥没有早逝,“波拉尼奥现象”不会如此风靡
文章插图
《2666》,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译者:赵德明,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
波拉尼奥不是“垮掉的一代”作家
问:他的文学力量会不会只影响一代人,比如现在的年轻一代?还是说一定有更深远的影响?
卡门· 博洛萨:我认为所有人都会读他的作品,无论在哪个年代。
问:你的作品中有波拉尼奥的影响吗?
卡门· 博洛萨:我和波拉尼奥很不一样。我很尊重他,他也很尊重我,我们是一代人,都在墨西哥城成长,但我们的文学作品完全不同。
问:比如一些玩笑和幽默、一些讽刺,当然不至于到愤世嫉俗的地步,总有些相关性吧……
卡门· 博洛萨:我不清楚,我之前的书里也都有讽刺啊。对我来说,我和波拉尼奥属于同一个年代,这很显而易见,读他的作品,我也很开心。我看《荒野侦探》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本与我非常贴近的小说,应该说它属于我会涉及的领域,但我绝不会写出类似的作品。事实证明,波拉尼奥是受何塞·阿古斯丁和埃夫拉因·韦尔塔这一流派的影响,你可以说是“去文学”派,但《荒野侦探》对波拉尼奥来说是个转折点,自此他的小说似乎开始改变了派别。在我看来,他是始于“斯大林派”的作家,最终却完完全全沉迷于奥克塔维奥·帕斯的影响中。
问:美国人现在是如何看待波拉尼奥的呢?
卡门· 博洛萨:我不是特别清楚。我只知道波拉尼奥现象风靡美国,我也说了,部分原因是他已经离开我们了,英年早逝的作家的牺牲带来了这种局面吧。美国很多人都崇拜他。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致敬波拉尼奥的活动,真的来了很多人。乔纳森·勒瑟姆也在,他也是美国人的偶像,他写了一篇很重要的关于波拉尼奥的文章。事实是波拉尼奥确实给英语世界带来了些很不一样的东西,毕竟他来自一种他们不了解的文化,所以人们习惯于把他和博尔赫斯进行比较。
问:也许《荒野侦探》改变了美国人看待拉丁美洲的方式吧……
卡门· 博洛萨:可能吧,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像加西亚·马尔克斯这类创作了纷繁复杂的世界的作家,他向大家展示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拉丁美洲。我也不认为美国人印象中的拉丁美洲都是千篇一律的。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所想象的拉美是怎样的,但我觉得不可能都是同一幅画面。不过我敢肯定的是,美国人对拉美真的不了解,也有着很深的偏见。我们拉美在美国人的心里地位很低,我们只是些来自香蕉国的人而已。即便是在宣扬对波拉尼奥的爱与崇拜里,我也能感受到一丝偏见,因为他已经离开了,而且离开时太过年轻,所以他们才接受他,爱他,崇拜他。他们甚至还杜撰一些关于他的流言,比如波拉尼奥吸毒什么的,这点我真的非常生气,拜托,怎么可能……
问:你刚才提到了乔纳森·勒瑟姆,他写的那篇关于波拉尼奥的文章,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卡门· 博洛萨:这个吗,实际上,乔纳森·勒瑟姆把波拉尼奥归于他俩都很喜欢的英语作家流派中了。不过,勒瑟姆和波拉尼奥是完全不同的作家,他俩没什么共同点,流淌着不同的血液,有着不同基因。即便他们有一丝丝相似,那也是勒瑟姆夸张地制造出来的,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波拉尼奥的背景,将他归类于“垮掉的一代”的作家,而他并不是。波拉尼奥是什么?他其实只是一只精通文学的动物。
问:对于像加西亚·马尔克斯或者卡洛斯·富恩特斯这样的已经成名的拉丁美洲作家来说,波拉尼奥的存在是不是也挺烦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