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怎么写

1.一言九鼎是谁写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
“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 。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变到现在就成了信守诺言了!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主要作用 。
2.《史记》中一言九鼎主要写了件什么事【一言九鼎怎么写】一言九鼎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
典故: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 。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