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让江南民歌留住上海乡愁

传统|让江南民歌留住上海乡愁
文章图片

《问花名》在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预赛现场 。
“啥格花开在床当中?”“被单花开在床当中”;“啥格花开在踏板上?”“鞋子花开在踏板上”……8月22日下午 , 上海青浦区文化馆里响起了民歌声 , 一问一答的《问花名》别有一番生趣 。 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预赛在这里启动 。
有传统有创新 , 27首歌曲参与角逐
江南的灵气 , 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 。 《吴越春秋》记载“吴与越同音共律” , 上海民歌可以分为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儿歌和吟唱等 , 是江南民歌的一个分支 , 江南的人文地域、风土人情赋予了上海民歌清丽柔婉、细腻平朴的特性 。
据悉 , 本次预选赛主要由青浦区及社会通道选送的27首歌曲参与角逐 , 这些歌曲包括传统民歌如《问花名》、《救枯苗》等 , 这些歌也称原生民歌 , 是千百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 , 自发地口头即兴编唱 , 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民间歌曲 , 主要体裁形式包括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新编民歌如《对鸟》《月儿弯弯照九州》《茉莉花》《天涯歌女》等 , 它是传统民歌的新唱新编 , 亦即老歌新唱;创作民歌如《青龙古韵》《家乡水》《我伲家乡实在美》《江南的模样》《上海谣》《阿婆茶》等 , 是由专业作曲家以传统民歌旋律音调、音色音响、美学趣味和文化精神为创作素材 , 运用现当代作曲技术手法创作的具有民歌风格的原创声乐作品 , 是中国民歌在当代的再创造与新的诠释 。
青浦的田(山)歌远近闻名 , 朱家角镇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水乡古镇与田歌的传承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民歌创新之路 。 本次大赛 , 朱家角镇选送了本土原生态田歌《问花名》及原创民歌《阿婆茶》参赛 。
田山歌《问花名》音调高亢嘹亮 , 旋律起伏大 , 一般人学起来并不容易 。 朱家角文体中心主任钟建军介绍 , 这次参加民歌大赛的都是朱家角本地五六十岁的妇女 , “以前有一批70至90岁的阿婆唱田山歌 , 现在我们培养了一批更年轻的妇女来传唱我们的田山歌 。 她们以前都学唱过戏曲 , 如今学唱起民歌来‘驾轻就熟’ 。 ”
随着城市化发展 , 如何将田(山)歌传承下去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 朱家角是青浦田(山)歌的传承镇之一 , 镇里有一个一二十人的田山歌的创作团队 , 钟建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 他们不仅自己创作 , 也将田(山)歌送入校园 , 教孩子们唱 。
他们还与其它几个传承基地一道 , 将原生态田山歌的唱词记录下来 , 出版了青浦田山歌歌词集 。 将九位传承人(其中两位已过世)的唱腔录成视频 , 将田山歌音乐以静态、动态的多媒体形式保存在潼南张巷村的青浦文史馆 。
华新镇选送的创作民歌《家乡水》则是在传统基础上做了创新 。 节目导演全昌杰老师介绍 , 华新镇民歌还是传承于青浦特色的田山歌 , 以吴越文化和方言为主 。 “我们选送的歌曲力求保持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 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 , 加上了江南音乐元素 , 还有更多现代化的音乐元素 。 相比传统的散板式节奏、对话方式的演唱 , 我们的歌曲唱腔既有传统也有现代化的处理 , 更加符合新时代群众的审美趋向 。 ”
传统|让江南民歌留住上海乡愁
文章图片

歌曲《阿婆茶》 。
传承面临挑战 , 需要更多新生力量
“江南水乡美 , 山歌处处飘……”17岁的夏威夷唱起这首甜糯柔美的《江南水乡美》 , 让人眼前一亮 。 夏威夷的父母来自浙江 , 她本人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 , 目前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话剧影视表演专业 。 因为她的音色比较明亮 , 老师建议她学唱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