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举|三读《孔乙己》:当时代决定抛弃你,确实不会打招呼,而是抽耳光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 , 想在柜上写字 , 见我毫不热心 , 便又叹一口气 , 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 ”

每每读到鲁迅经典作品《孔乙己》的这一段 , 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感觉 , 随后便会抬头叹气 , 扶一扶眼镜 。 活动颈椎的同时 , 突然就愣住了 , 在昏暗的电脑屏幕灯光照射下 , 一回头 , 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人物第123期:三读《孔乙己》:当时代决定抛弃你 , 确实不会打招呼 , 而是抽耳光!
丁举|三读《孔乙己》:当时代决定抛弃你,确实不会打招呼,而是抽耳光
文章图片

一、
人的认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 它其实是一个螺旋式 , 甚至起伏式成长的过程!
初读《孔乙己》的时候 , 还是个学生 , 整天嘻嘻哈哈 , 虽然也会对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 , 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 。
是的 , 按照语文老师对我们的教导 ,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 , 万恶的封建社会将孔乙己变成了这幅模样 , 成了鲁镇上有名的“笑星” 。
再读《孔乙己》的时候 , 已是“社会人” , 曾经怀着一腔热血 , 从学校出来后 , 迫不及待地要拥抱这个美好的社会 , 实现自我价值 。 但很不幸 , 很多学校不会教给你的知识 , 社会会手把手亲自教授 , 这就叫实践出真知 。
这时候再看孔乙己的话 , 会觉得他有些可笑 , 又有些可怜 , 有些迂腐 , 又有些善良 , 有些愚蠢 , 同时还有些爱心 , 总之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但社会已经告诉我 , 有些事情不去深入地了解 , 是不可能知道真相的 , 印在书本上的东西 , 是永远赶不上时代和人心的变化 。
于是 , 我开始思考 , 孔乙己的悲剧真的是封建社会所带来的吗?
孔乙己写了一手好字 , 虽然没能中个秀才 , 但也看得出 , 他曾经是阔过的 , 毕竟那时候能读书的人 , 大都家境殷实 。 可是他为什么最后沦落到街头抄书 , 甚至跑到别人家盗窃的地步呢?
而且 , 即使沦落到街头要饭 , 他也不肯脱掉长衫 , 或者卖掉长衫 , 这件衣服对他为什么这么重要?
丁举|三读《孔乙己》:当时代决定抛弃你,确实不会打招呼,而是抽耳光
文章图片

二、
带着这种疑问再去读《孔乙己》 , 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疑问 , 而这些疑问的背后 , 或许就是孔乙己整个悲剧人生的原因所在:
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 , 也不肯在外面短工喝酒的地方逗留 , 想必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
可是这样一个人 , 为什么会去别人家偷书呢 , 而且去谁家不好 , 偏偏选择了丁举人家 , 难道他不知道丁举人不好惹?
而且 , 就算是去丁举人家 , 那么偷什么不好 , 为什么偏偏偷书呢 , 还是说他偷的这本书对他很重要?
若是他真的是惯犯 , 为什么在咸亨酒家这里又如此讲信用?甚至被打断了腿 , 还要挣扎着来这里 , 还掏出了四文钱 , 这钱哪来的 , 而且他来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或许 , 孔乙己曾经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 最终因为家世 , 或者是其他原因的阻拦 , 没能修成正果 。 而对方曾经给他缝制的长衫 , 成为他一生的感情寄托 , 舍不得更换 , 更不会换掉卖钱 。
或许 , 孔乙己的家庭遭遇了变故 , 本来是富裕的家庭 , 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了家道中落 , 他有心振兴家族 , 却被现实抽了耳光 。
又或许 , 孔乙己也是有才学的 , 就跟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一样 , 苦读多年 , 但穷尽一生也没有遇到像周学道这样的伯乐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