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评展|扎哈特展,一个“大型售楼处”?( 三 )


观众|评展|扎哈特展,一个“大型售楼处”?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杜尚 , 《帽架》 , 1917 , 1964年
从静物画开始 , “物”是取之不竭的创作主题 , 它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经历从现成品、超现实主义物件、拼贴组装、回收再利用等等的一系列变迁 。 因此 , 在观看“万物的声音”的过程中 , 可以专注于思考作品中艺术家对“物品”这一概念的诠释 , 也可以通过阅读展览各个篇章的主题 , 试图理解所有艺术家和艺术运动的因果缘由 。 虽然这也许有些“烧脑” , 但如今看展览仅是追求能视觉刺激和展览美观 , 显然少了思考 。 但“思考”也许并非一蹴而就 , 好在“常设展”的一大优势是超长展期(展出至2023年2月) , 观众有机会一看再看 。
观众|评展|扎哈特展,一个“大型售楼处”?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展览以艺术史和哲学史的双重角度串起关键词 。
与同期展出的康定斯基展 , 讲述艺术家作品风格从哪里演变而来的直观性不同 。 “万物的声音”的多元性或许这正体现了当代艺术的正在延伸的多重面向 。 我认为 , 展览的目的不仅是介绍现当代艺术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作品 , 更是在邀请观众思考:艺术在当下有何意义 , 又将如何发展?展览也在鼓励观众用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看待艺术 。
观众|评展|扎哈特展,一个“大型售楼处”?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巴尔蒂斯的作品
那么作品还有好与坏的区别吗?观众对于“看不懂”的作品难道也要全盘接受、附和称赞吗?
其实艺术品仍然存在高下之分 , 将来也会是这样 。 我个人非常喜欢此次展览中奥伦蒂的《巡回桌》 , 也着实没能欣赏那组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可穿戴的椅子》 。 每个人的喜好有所不同 , 这没有关系 。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 , 我也反思我的评判是出于偏见 , 还是经过思考后忠于个人价值和审美的结果?这次展览通过冲击我们对艺术定义的理解 , 提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思考 。 至于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美和愉悦 , 还是通过不断的敲打促使人进步 , 这是观众自己的选择 。 (文/徐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