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二 )


中国人对木材的研究与喜爱,让中国人深刻的理解和丰富了对树木认知,并且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甚至于到了崇拜的地步,如对紫檀、黄花梨,大红酸枝等等名贵木材重视,上至皇室下至王公贵族等等,均奉若珍宝。紫檀木是世界贵重木料之一,素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而对黄花梨的气质、文化,浑然于身是文化人的精神追求。
中国人之所以对木材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木材取自自然,其颜色、纹理、质地均富有天然的美感与质感,而且这些材质的独特美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如我收集的这些老木雕框,有的是红木、草花梨、榉木、硬杂木、杉木等等,有的是互相搭配的使用的,因质感不同纹理不同,而带给我们不同的观感。此外木材易于加工和雕刻,手感适宜,软硬适中,且夏天不热,冬天不冰,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看,在自然界中你几乎找不到如此适合人类使用的材料。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林 书法古诗二首 墨拓博古画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林 多利阳吉大康 墨拓博古画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杨林 仙山楼阁图 墨拓博古画

中国人不仅用木、爱木,还赋予了树木深厚的文化意味,各种树木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还有许多专门画树木的专著及名作传世,如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李渔编著的《芥子园树谱》等等。
而把各种树木加工成木材,再变成房屋或家具后,中国古人对木材的打磨加工和精雕细刻,有时竟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令人惊叹,它们记录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与历史。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木制品、木家具以及或雄伟或精致,都承载着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林 果熟来禽,多子多福图,墨拓博古画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林 岁寒品茗图 墨拓博古画

二、木雕艺术的发展
木雕,是中华木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人自古就有以木为主,砖木结合构建房屋的传统,从远古到汉唐,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诸多非常宝贵的建筑遗产,如北京的故宫,山西应县的木塔,安徽西递、宏村的民居等等,都是以木为主的建筑,而木雕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建筑构件和装饰品。
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很多以石材为主的建筑结构形式,当然木雕与石雕相比较起来有更便于加工的特点,因此,木雕工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坊间流传这么一句话:“家无木雕不富,人无木雕不贵”,如徽州宏村的“承志堂”,在建造之时,当初的主人就曾经请过20个工匠,在家中精雕细刻了四年,才完成了“承志堂”精美的雕刻,如今是西递与宏村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林 松荫丽人行,寿石古梅图,墨拓博古画

汉砖|画家杨林:当墨拓博古画遇上老木雕框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林 出行图 墨拓博古画

因为我早年曾从事过建筑装饰与古建工程设计方面的工作,我对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古建装饰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再加上我的黄岳画院又座落在黄山宏村,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传统徽州三雕的传承地与集中展示区,使我对三雕中的木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