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杨慎古音观的建立
及其《古音》系列著作
郭懿仪
杨慎(1488-1559) , 字用修 , 号升庵 , 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 , 弘治元年生于京师 , 四川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 , 祖籍江西庐陵 。 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 , 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 杨慎自幼聪颖 ,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 , 赐进士及第 。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之争 , 杨慎与王元正等200多人被廷杖 , 当场杖死者16人 。 10日后 , 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盘等7人又聚众当廷痛哭 , 再次遭到廷杖 , 后被谪戍至云南永昌卫 。 嘉靖八年(1529) , 其父杨廷和病逝 , 杨慎获准归葬其父 。 终世宗一世 , 共6次大赦 , 杨慎仅数次往返在泸州居住过约十年时间 , 等待赦回家乡 , 终不得赦 。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 , 杨慎在戍所逝世 , 年72岁 。 由云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 , 还葬故乡新都 。 明穆宗隆庆初年 , 追赠光禄寺少卿 , 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 。 杨慎投荒多暇 , 书无所不览 , 《明史》称其:“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 , 推慎为第一 。 诗文外 , 杂著至一百余种 , 并行于世 。 ”著作达400余种 , 辑为《升庵集》 。 除从事散文、诗词的写作外 , 对于文献考据方面的功夫也极深 , 亦是明代进行音韵研究的先锋之一 。 其《古音》系列、《丹铅》诸录、《六书博证》等书 , 对古音学研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杨慎的著作 , 清代李调元将之辑入《函海丛书》 , 后除《古音后语》外 , 皆收入《四库全书》 。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新都桂湖内杨慎塑像
复兴“汉学”传统
《四库全书总目》综论经学宗派时提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 儒者沿波 , 学凡六变……要其归宿 , 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 ”将经学分为两大类 , “汉学”重视训诂考证 , “宋学”则偏重义理诠释 。 明代初期 , 面对文学、经学乃至思想等领域的衰退 , 如何振兴传统经学?立即恢复正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
宋人以义理解经 , 重视议论的风气蔚为流行 , 明代王守仁继宋陆九渊之后创立心学 , 其追随者“削经铲史 , 驱儒归禅” , 让空谈心性之风气更加昌盛 。 为一改此风 , 明中期起 , 部分学者提倡“舍宋人之议论 , 求朱子以前之六经” , 重视史实考辨 , 以求挣脱宋人经说的束缚 , 舍弃空发议论 。 从文献本身着手 , 考据工夫必不可少 , 带动文字音韵研究逐渐为人重视 , 而开启此风的领导者 , 当推明正德年间的杨慎 。 杨慎《古音》系列著作代表明代前期的《古音》系列包含:《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附录》《古音馀》《奇字韵》《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古音骈字》《古音后语》《古音拾遗》《古音复字》等11部著作 。 其中《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附录》《古音馀》《奇字韵》《古音猎要》《古音略例》 , 系依平水韵编排 , 一般合称为“升庵韵学七种” , 目前学界一般称之为“音学七书” 。
古音研究成果 , 后启焦竑、陈第、顾炎武等人 。 如:焦竑透过研究《诗经》音读 , 将几被奉为圭臬的“叶韵”说予以推翻 。 陈第作《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 , 以证明代古音研究已超越宋代 。 另外 , 名物制度的考订也有重要成果 , 如: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沈万钶《诗经类考》、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林兆珂《毛诗多识篇》等等 , 这一类关于《诗经》名物的考证性著作也陆续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