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二 )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谭苑醍醐
事实上 , 明代中期的学术环境已形成反“宋学”集体意识 , 强调古注疏的重要性 。 杨慎提倡“汉学” , 重视汉魏注疏 , 对于宋人扬弃古代注疏的行为甚为不满 , 故抨击经学诠释趋于理学化及心学化的倾向 。 他批评道:“孔子修鲁史 , 不肯增阙文;汉儒校群经 , 未尝去本字 。 宋人《尚书》则考订《武成》 , 《毛诗》则尽去《序》说 , 吾未敢以为然也 。 ”a杨慎认为研究经典就要回归经典本身 , 并非以己意任意删改、解释 , 故应重视章句训诂 。 想要直指经典本旨 , 就须重视旧注 , 想要研究旧注 , 考据之功必不可缺 。 所谓“考据之功”涉及的范畴上至天下 , 下至地理 , 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几乎无所不包 。 杨慎向来以博学著称 , 为唤醒众人考据的重要性 , 杨慎以文字音韵出发 , 建立一套古音学理论系统 。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杨慎撰《古音丛目》小学类三内文
杨慎对于阐释经学的新态度 , 终结了有明一代学者继承宋人余绪 , 不求字音训诂 , 仅空谈义理的风气 , 为明代开创了崭新的经学研究道路 , 也让杨慎成为明代古音学的开创者 , 其影响远及清代初年 。
杨慎始开古音研究的风气
传统经学以传注、释疏为主要内容 , 并以此把握六经要旨 , 直指经典 。 杨慎利用考据学、训诂学为手段 , 还原经典原义 。 但从先秦以来 , 文字、音义、章句乃至语法经过长时间演化 , 后人不管是阅读经典原文或历代注疏都会面临很多障碍 。 宋人选择尽废音义 , 改以追求义理 , 此举让宋代文字音韵之学仅为科举服务 , 视为末流 , 连带影响明代文人对文字音韵的忽视 。 杨慎曾说:“今日此学影废响绝 , 谈性命者 , 不过剿程朱之粕;工文辞者 , 止于拾《史》《汉》之聱牙 。 示以形声孳乳 , 质以《苍》《雅》《林》《统》 , 反不若秦时刀笔之吏、汉时奇觚之童 , 而何以望古人之宫墙哉!”(《升庵全集》卷二)
杨慎想要扭转情势 , 将研究文字音韵之成果 , 用以批评宋儒的学说 , 对典籍提出许多独到见解 , 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启 。 嵇文甫评论道:“当明朝中叶 , 固然是‘心学’盛行的时代 , 可是就在这时候 , 为后来清儒所大大发展的考证新学风逐渐萌芽了 。 这里首先打开风气的要数杨升庵 。 升庵著《丹铅录》《谭苑醍醐》《古音丛目》《古音猎要》等数十种 , 虽疏舛伪妄 , 在所不免 , 但读书博古 , 崇尚考据之风 , 实自此启 。 ”a杨慎《古音》著作目的是利用古音来探求经典 , 为考据而服务 。 此一理念实则转化于唐代韩愈“复古诗论”的精神而来 。 韩愈志在复古 , 对于诗歌方面有意识地反近体声律来作古诗 , 认为古今必有不同 , 不可以今律古 。 因此 , 作古诗必要用仿古韵例 。 这个复古精神从丁度《集韵》开始至南宋初期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加入大量古诗赋的韵读 , 吴棫《韵补》也以补充《集韵》为宗旨 , 可见一斑 。 虽然建立古韵韵例以失败告终 , 但却激起古音研究的浪潮 。 这股复古浪潮 , 从吴棫古音学藉由朱熹的阐释逐渐影响经学 , 朱熹“叶音”说深刻地影响元明两代的经学、诗学及古音研究 。 杨慎曾说:“大凡作古文赋颂 , 当用吴才老古韵;作近代诗词 , 当用沈约韵 。 近世有倔强好异者 , 既不用古韵 , 又不屑用今韵 , 惟取口吻之便 , 乡音之叶 , 而著之诗焉 。 良为后人一笑刺尔 。 ”显示出杨慎对古今音已有深刻认识 , 已具备明确古音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