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三 )


古音|【历史文化名人】杨慎古音观的建立及其《古音》系列著作‖郭懿仪
本文图片

丹铅总录校证
《古音》系列著作的理念与价值
杨慎的《古音》系列著作共有11部 , 著作甚丰 。 杨慎古音学的研究方法是藉由分析上古韵文韵例来构筑其体系 , 这也是研究古音最佳路径 。 以下将其《古音》著作分别介绍之:
(一)《转注古音略》依韵目5卷 。 在韵字下标其音读及简单释文 。 在《答李仁夫论转注书》提到:“转注也 , 古音也 , 一也非二也 。 ”将六书“转注”概念和古音研究结合 , 形成杨慎古音研究的核心——“转注古音” 。
(二)《古音后语》1卷 。 收于《转注古音略》文后 , 内容为整理前人音韵理论 。 杨慎以此阐述“转注古音”的内涵 , 并与明代赵古则“转注”理论相比较 。
(三)《古音丛目》依韵目5卷 。 内容多与《转注古音略》同 , 但较为简略 。 杨慎于《古音猎要·序》释其内容:“予辑《古音丛目》 , 凡四千五百余字《 , 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古音略》取十之六 。 ”是结合吴棫的3部著作与《转注古音略》而成 。 《古音丛目·序》阐述以“三品”的音韵标准来检验吴棫古音成就 , 是杨慎古音学的重要内涵 。
(四)《古音略例》1卷 。 取五经诸子、古史纬书的韵语共185个 , 标注古音反切 , 分为“辨误”“变例”“正误”“叶音”等标目 。 虽未对上古韵文全面解析 , 但对于研究杨慎的古音标准 , 及当时“叶音”风气的认识有所裨益 。
(五)《古音猎要》依韵目5卷 。 其内容多与《古音丛目》相同 , 亦有学者视为是《古音丛目》的节本 , 按杨慎所言似是补充“古音丛目”之作 。
(六)《古音馀》依韵目5卷 。 其《古音馀·序》:“《古音略》既勤梓人 , 大理董生难尤数数是者 , 则进而称曰:‘转注昭矣 , 然尚犹颇有遗余焉 。 ’则复采拾得千若字 , 予为删润以为《古音馀》 。 ”可知此为由杨慎整理润饰的著作 。
(七)《古音附录》 , 今见一卷本 。 王文才以《郑堂读书记》等为证据 , 推论《古音附录》应为五卷本 , 其言:“《郑堂读书记》十四录‘《古音馀》五卷 , 函海本;《古音附录》五卷 , 影抄原刊本 。 ’其附录亦为五卷 , 正合明人所见之数 。 ”a , 目前所见《古音附录》内容体例杂乱无章 , 应属初稿、未全之作 。
(八)《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奇字韵》依韵目分5卷 。 其内容主要处理典籍中的文字异文 , 而非古音范畴 。 李调元《古音骈字·序》:“至有不识古字为何物者 , 往往以古今通用之字 , 稍自博雅者出之 , 后人目不经见 , 遂乃色然而骇 , 少所见必多所怪也 。 先生有慨于此 , 博采群书 , 旁及钟鼎铭识 , 于是其字而互用者 , 作为《古音骈字》四卷 。 ”《古音骈字》《古音复字》多收录复合词;《奇字韵》则以单字为主 。
(九)《古音拾遗》5卷 。 仅有书名未见其书 。 王文才考证云:“脉望馆曾藏是书 , 历见于焦竑编目、千顷堂目 , 上海南京皆有慎孙宗吾万历刊本《四川通志·经籍志》作《古今拾遗》 , 显系字误 , 注出《资部谈资》 , 而不见何宇度目 , 实抄自李调元标目 , 原出焦目 。 ”
以上11部著作 , 除《古音拾遗》及《古音附录》之外 , 以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音学研究成果;二是音韵工具书 。
(一)古音学研究成果:《转注古音略》《古音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馀》 。 透过对上古韵文的韵例分析来建立古音系统 , 杨慎选用六书中“转注”一词来指称其古音学理论基础 。 借用“转注”的变动特性来阐述语音历时变化的特性 , 可证杨慎对古今音变已有深刻的认识 , 因此 , 《转注古音略》可视为杨慎古音研究之大成 。 明代杨士云《书转注古音略后》评论说:“升庵杨氏 , 博学好古 , 洞贯微奥 , 正许之拘 , 从王之正 , 补吴之阙 , 而昭保氏之教 , 斯《转注古音略》所以作也 , 方诸《韵补》 , 去取弥精 , 数亦如之 , 才老斯道不坠之望慰矣夫 , 宜并传也 。 ”将杨慎视为吴棫古音学之继承者 。 然 , 却因“转注”一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又各自有其发展脉络 , 致使杨慎“转注古音”理论并未受到太大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