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路遥、从维熙都曾读过他的作品,他为何倍受中国读者青睐?( 二 )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参加去克朗代克的淘金队伍 , 却没有淘到一粒金沙 , 囊空如洗地回到旧金山后 , 创作的围绕育空河流域的北方故事 。 如果说是贫困把杰克·伦敦赶进了文学的大门 , 那么 , 在克朗代克的历险经历 , 则把他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 杰克·伦敦在克朗代克没有挖到一盎司黄金 , 却带回了一座文学金矿 , 丰富的关于北疆故事的素材 , 足够他开采一辈子 。 1903年 , 以《野性的呼唤》出版为标志 , 27岁的杰克·伦敦跻身世界一流作家行列 , 辉煌的文学生涯由此开始 。
从13岁在奥克兰公共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库布里斯小姐给他找来的一本本书 , 到26岁动手写《野性的呼唤》 , 13年的时间 , 通过自己的努力 , 自学成才 , 杰克·伦敦的传奇经历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 这也是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 对笔者来说 , 小说的前半部分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 正是因为它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 , 以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 。
《马丁·伊登》的后半部分 , 写的是小说主人公经历幻灭的个人悲剧 。 常见的说法是杰克·伦敦预言性地把他后半生的故事写进了小说 , 笔者认为这种常见的说法不合乎实际 。 小说中的马丁·伊登成名后不久 , 就受到幻灭的打击 , 看破红尘 , 投海自杀 。 而杰克·伦敦27岁凭借《野性的呼唤》一举成名 , 到他40岁因病去世 , 写了《海狼》《白牙》《铁蹄》《马丁·伊登》等50部作品 , 辉煌的文学生涯长达13年 。 杰克·伦敦把马丁·伊登送上了自杀的道路 , 是因为他的小说从来都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 杰克·伦敦自己出身贫困家庭 , 小小年纪便开始做童工 , 四处流浪 , 对社会底层的悲惨处境有深切体会 , 对社会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 他19岁上高中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大的不幸》 , 就讲述一个年轻的音乐家因失去童年的梦想 , 对社会悲观失望而自杀的故事 。 因此杰克·伦敦不会把当时通俗小说流行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当作自己的文学创作公式 , 他要创作出前所未有的、经历了人世间的痛苦和幸福的、理想化的、有传奇性的文学形象 , 揭露金钱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 1909年 , 杰克·伦敦把他的夙愿 , 交由《马丁·伊登》付诸实现 。 《马丁·伊登》不是自传 , 而是半自传体长篇小说 , 小说的后半部分“幻灭”的故事情节是作者虚拟的 。 杰克·伦敦创作这部小说时 , 或许有成功后的悲观 , “但认识上的悲观主义并不是他真实生活的指南 , 他一辈子苦苦挣扎着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
2018年夏天 , 笔者访问了杰克·伦敦位于索诺玛山谷(Sonoma Valley)的故居 。 索诺玛山谷又叫月亮谷 , 印第安人传说中是“多月”的意思 。 杰克·伦敦向往乡村的生活 , 用《海狼》的版税买下了索诺玛山脚下的130英亩的希尔农庄 , 接着又买下了毗邻的110英亩的拉莫特农庄 。 杰克·伦敦在这片美丽的农庄生活了11年 , 写下了《热爱生命》等名篇 。 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伊丽莎帮助管理农庄 , 他们两人经常在山谷间骑马驰骋 。 杰克·伦敦去世前两个星期 , 两个人又骑马来到俯瞰月亮谷的山上 , 杰克·伦敦对姐姐说:“我死后 , 希望你把我的骨灰埋在这个小山上 。 ”1916年11月22日 , 杰克·伦敦因尿毒症去世 , 终年40岁 。 他的骨灰被送回农庄 , 埋在俯瞰月亮谷的山上 。
索诺玛山谷的夏天很美 , 大树参天 , 芳草青青 , 溪水潺潺 。 特别是月亮升起的时候 , 山谷沐浴在月光下 , 一片清幽 , 一片朦胧 。 在归途中 , 萦回于我的脑际的 , 是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扉页上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