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培|两度担任山东学政的李因培( 二 )


李因培工诗文,精文史,民间以“才高八斗李因培,字压两江马汝为”来形容的他才华与书法水平。古时山东沿海居民靠海吃海,为祈求平安出海、满载而归,建有不少用于祭祀祈祷的庙宇,留有许多传说。明嘉靖《山东通志》载:“东海庙,在(莱州)府城西一十八里。”李因培任山东学政期间,曾专门到莱州府观海,并写有400字的《海庙》五言长诗,铺排辞藻,极其工整,令人惊叹。
李因培的仕途前期主要在文教领域,除两度担任山东学政外,还曾两度担任江苏学政、一度担任浙江学政,任职学政时间总计长达10余年。李因培能够先后督学山东、江南、浙江三个文教大省、人口大省,五度任职学政,足以表明李因培丰厚的学识与极高的文学素养,对其在学政方面的昭著成绩,乾隆曾赐诗称赞。另外,李因培还分别担任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会试副主考官、同年武会科主考官;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会试武会科主考官,以及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浙江乡试主考官。

为避嫌和防止作弊,学政流动性很强,清朝任山东学政者约120人,但仅有两人两度担任山东学政,这两人就是状元学政于敏中和李因培,根本原因是他们卓越的才学、突出的品德及皇帝的信任。两人不但同朝为官,两度担任山东学政,而且先后任浙江学政,均能“克勤称职”。乾隆十六年(1751年)九月,于敏中和李因培还分别担任了武会试的副考官、正考官。
值得一提的是,于敏中、李因培、陈其凝三人都曾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时间上相互交叉,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较为罕见。乾隆九年(1744年)十二月八日,于敏中首次担任山东学政,同年同月陈其凝任浙江学政。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两人互改,于敏中任浙江学政,陈其凝任山东学政。乾隆十三年(1748年)八月陈其凝被解职,李因培于八月二九日接任山东学政。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于敏中届满,雷鋐接任浙江学政。
明清时期,济南有一条繁华的布政司大街(今省府前街),这条街上有一座高耸耀眼的瞻泰楼,和李因培同时代的王初桐曾有诗咏赞此楼:“瞻泰高于四照楼,芙蓉泉口假山头。坐闻十棒冬冬鼓,知是游湖六柱舟。”这首诗里的“四照楼”就是当时山东提督学院署衙所在地,位于明湖之南学院街上,为当时的济南名楼。
李因培|两度担任山东学政的李因培
文章插图

具体来说,学政衙门在济南府治之北、大明湖以南,大门朝北,门口“地与湖接,水流至阶除”,衙内有高楼一座,以“四照”名之,登临四照楼可“俯瞰郡城内外如指掌”,南望岱宗隐约,北眺黄河如带。道衙“墙高(仅)可及肩”,墙外古柏数株,作老人拱立状”,周边“湖中蒲苇、菱芡、芙蕖之色来就几研”,景色宜人。李因培公务之余“独吟散带群鸥静,促坐论才好客留”,好不惬意!
学政是清朝官员晋升的重要资历,经过山东学政历练后许多才俊都成了高官显贵,高升地方督抚大员,李因培同样如此。乾隆三十年(1765年),李因培接替王检出任湖北巡抚,成为正二品的地方大员,同年十一月改任湖南巡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二月任福建巡抚,同年八月十六日降为四川按察使——这次降职系同行排挤所致。前面已经提到,李因培“才高而志刚,所至气凌人上”,因才高受宠,被同僚以“属员亏空不实”之罪陷害,论罪下狱,赐自尽,时年51岁。
李因培的后代与山东亦有交集。李因培育有三子:长子李翊,乾隆丁丑科进士;次子李翃,乾隆嘉庆乙未科进士;三子李翿屡试不第,后曾任山东泗水县尉。李翿虽然科考不顺,但其子李浩却在嘉庆乙戌科进士中第,是李因培孙辈中唯一一位中进士者,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