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赵明诚的学历看北宋的学制

北宋|从赵明诚的学历看北宋的学制
文章插图
文|孙葆元
赵明诚是李清照的夫君,山东诸城人,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太学生。
太学是北宋年间的“官学”,可以理解为朝廷创办的大学。但太学不是第一位的学府,在它之上还有国子学,这种学府的生员入门设置并非学业程度,而是取决于学生的身份等级和门阀限定。比如北宋的国子学,只有京朝七品官以上的子孙才有资格入读。据《宋会要辑稿》载,太学仅是国子学下设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中之一馆。
那么,太学的学科是什么呢?《宋史·职官五》记载,太学教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律学馆教明律。
九经是《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榖梁传》,考试时抽120条段落,必须回答对60条才算合格。
五经与九经重叠,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抽80条,须答对50条才算合格。
三礼是史科,选择《史记》《汉书》《后汉书》为科目,属于辅助教材,在科考中抽取章节段落命士子当场阅读,考察识辨难字、分辨句意,明达义理为合格。
【 北宋|从赵明诚的学历看北宋的学制】三传是《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要求考生在考试中答义110条,并且问经注六条、疏义四条,以通六者为合格。
律学馆教明律,就是法律的学习,所有的学官和举子都必须学习,而且要参加考试,考试中给五道案例,检验士子的能力。太学生也要参加科举考试,颇有点像今日的普法教育。对有些走上仕途的人,这种教育却是判案的训练。看太学的学科设置,还是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
北宋|从赵明诚的学历看北宋的学制
文章插图
赵明诚为什么进了太学而没有进国子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赵明诚进太学时,宋徽宗刚刚登基,立刻拜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为礼部侍郎、御史中丞,按官品应在从三品的位置上,他的子女进入国子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就要看宋徽宗朝国子学与太学的关系了。
国子学始于两汉,赓续于盛唐,取士的门槛极高,非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不得进入,能够入学的都是国公王孙、世袭贵胄,这样一来,就把它变成了贵族学府。到了北宋,国子学门有所放宽,但实际情况是,国子生员“系籍而不至”,只挂名学籍,而不入学就读。这个学校就办得特没劲。
为了提升教与学的积极性,朝廷特许“其未入于籍而听习者,或有冠裳之族不居乡里,令补监生之阙”。条件降低了,放宽到虽未“入籍”,只要是居住在京师的卑微官吏子弟皆可入校学习,可是仍然无法满足学府开办的宗旨,于是条件再一再二地宽宥。景德年间规定,“远乡久寓京师”的普通举子,有“本乡命官保任”,经国子监最高长官考察允许,也可以“附学充贡”,便可堂堂正正地补缺。看来属地就读不独今日才有,从宋时就已经实行了。
如此一来,国子学便不再是贵胄子弟的专属学校,于历史本是一种社会进步,摒弃门第,生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宋朝本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世袭观念不会因一个国子学的式微而改变,国子学无可奈何地没落下去。
北宋|从赵明诚的学历看北宋的学制
文章插图
宋徽宗办教育还是有眼光的,在他的任上还创办了算学、书学、画学三种专科学府。崇宁三年(1104)又在京城南门外设立“辟雍”。“辟雍”者,效仿商、周天子之学,其实是太学的外学,有点像今天的预科班。这所外学规模宏大,构造外圆内方,寓意深刻,无声地告诉学子:处世圆通,内心刚毅。这所学府能容纳各路贡士三千人,不仅如此,据《宋会要·职官》记载,朝廷还给予太学生优厚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