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红星书评 | 《珠峰海螺》:生活在内心情节的巅峰( 二 )


但有艺术创意的是 , 《珠峰海螺》在“第一天”设计的攀登险峰情节中 , 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述手法 , 来衬托故事的史诗性悬念 。 这是小说的标尺性亮点 , 在现实生活场景中 , 是不会有全知视角的故事形式的 。 这反映出作者对故事处理的诗意介入与高峰体验 。 在现代冒险小说中 , 几乎没有这种精心升华出高度诗化的叙述弹性 。
小说叙述距离的创新
我的看法是 , 长篇小说最实用的叙事模式 , 是叙事细节可以直接向读者提供 , 形成径直讲述内容的可达性与可昭示性 , 而缩短与读解布局的流程 。 《珠峰海螺》“第二天雪上加霜”的情境中 , 呈现了——隐形作者英甫、小说叙述者、承接性人物白玛、读者四者之间的叙述情节的互换关系 。 因为小说创作者 , 是从提升了的认知高度来形成四者的叙述轴心 , 使得小说延绵出来的舒适可读感 , 产生了诗意般审美的贴心度与摄影般实感的逼真度 。
小说在“第二天雪上加霜”故事叙述安排中 , 诗意地设置与协调出了各个故事发展细节所占用的时间合适度 。 在“雪上加霜”的故事发展线中 , 故事的重心发展到山上 。 故事安排了罗布、旦增、白玛作为重要情节的长时间占用度 , 来叙述这些人物事迹对英甫内心困境的反辅渲染 , 因此小说采用了长篇幅的插叙、补叙、倒叙、跳叙等多重叙述叠加法 , 来形成小说启下发展下去的心绪条理性 。 同时 , 映衬出了西门吹雪、加布、桑巴等次要故事情节的短时间占用度 。 罗布、旦增、白玛人物的思想活动都化身在人物事迹的重要节点上 , 体现出小说精心提炼的一种超强吸引力的故事感染性 。 这是长篇小说所能达到的最创新的叙述距离 。
小说叙述空间的诗意设置
《珠峰海螺》经历的故事延绵性与交错性 , 其实是一种空间并置的一个情节点与另一个事件点的接续 , 故事的发展线 , 构成空间网体的并置团块 。 《珠峰海螺》用三天的时间线 , 把攀登险锋与商战博弈相对应地切分成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两个空间布局点上 , 错综交织着几十年时间分区的跨度 , 这只有凭借诗性的想象而不是经验的想象才能连接 。 小说在“第三天绝地恐狼”的故事高潮中 , 同样也编织了时间换空间的叙述图景 。 “第三天”从珠峰到“东方梦都”的复线叙述变得更加频繁地交织 , 甚至要求读者要用很高的悟性来读解 。 复线来回切换的频率加快 , 意味着“第三天”故事的高峰呈现出扭结的穿插结构 。 这就使故事场景变化对读解的感知状态 , 具有了立体性的感染力 。 同时 , 小说在“第三天”密集地加大了时间与时间、时间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的来回跳跃式切换 , 发挥时间情节与空间场景共同铸造的多维效果 , 让遥不可及的极端境遇体验 , 变得更有亲历性 。 目的是 , 满足小说故事高潮环节 , 那些戏中戏的穿插布局的需要 。 这样 , 小说的高潮结构才凸显出情绪发展、想象穿越、思想升华、形式悦目的诗性本质 。 例如 , 小说“尾声”设计的情绪发展和思想升华的意外性 , 让读者自带的戏剧性驾驭力 , 失去了方向感 。 因为英甫和叶娜那珠峰一样莫测的结局 , 已经是在象征:晦涩的彻悟命运的日常人性后面 , 那一丝迷离的希望 。
从审美上概观 , 《珠峰海螺》小说本身创造了一个用诗来讲故事、又用故事来浓缩诗的情节载体 。 这种情节载体 , 可以使情节的复杂性产生心绪变化上的起伏缓冲力 , 而让情节的延绵与交叉不枯燥 。 同时 , 让多种文体截面植入到情节的机体中 , 互相打破界限 , 混合成一个新奇的独立性文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