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婴|王勃之死告诫我们,不要恃才傲物,放低姿态才是做人的最好方式

文/冯玄一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命运最能诠释“天妒英才”这句成语。王勃是个天才、奇才。但是,上天给了他才华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享受普通人生命长度的权利。他八九岁就暴得大名,二十七岁却不幸殒命。惜哉。
我们常说人生而平等,但是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生来就是有智力上的差别的。王勃是个天才。他生来就很聪明,史书上说他自幼聪明过人、才思敏捷,六岁就能写文章。这样的人,自小就带着光环,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
除了智力因素之外,一个人的成才,家庭的因素也非常重要。王勃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叫王福畤,也是个读书人,曾在衙门里做过文职官员。虽然级别很低,但是一家人的温饱有了保障,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王勃读书习文。在王勃的家族里,爷爷辈中出了个诗人,叫王绩,他诗名颇隆,尤其善于写五言律诗,被后世尊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传世名作,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野望》。我在初中时候曾经背诵过,其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也算是必考填空题。


李元婴|王勃之死告诫我们,不要恃才傲物,放低姿态才是做人的最好方式
文章插图

受家族里浓厚的文化因素的熏陶,王勃在八九岁就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旧唐书》本传上说,王勃九岁时阅读著名学者颜师古所著《 〈汉书〉注》,发现其中的错误,写成《指瑕》一文,附近学者看了,深为叹服。这足见他学识渊博。
当年,尚在读高中的韩寒写出《三重门》一书,在网络上引起无数人的惊呼。很多人都质疑乃是其父代笔。其实,天资聪颖的人历代都有,且不乏小小年纪就能写出惊世之文的才子,不足为奇。
王氏一门,在当地颇有盛名。王勃的两个哥哥也非常聪明,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读书,学问很好。当地人把他们三兄弟称为“王氏三珠树”。
唐高宗麟德元年,宰相刘祥道视察地方,途径王勃家乡,王勃写成《上刘右相书》,奏呈宰相刘祥道。刘祥道拆开一看,信中引古鉴今,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千余言,不乏精彩之处。其中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等观点,虽然并不新鲜,但是出自一个少年之手,不得不令人叹服。刘祥道读完后,深为赏识,赞誉他是“神童”。并上表朝廷加以推荐。王勃由此得以入仕,任朝散郎,时年仅十四岁。


李元婴|王勃之死告诫我们,不要恃才傲物,放低姿态才是做人的最好方式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重视文化修养。一个人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修养高深,就能够当官。王勃在京城并不忘记学习。他苦心读书、刻苦钻研,文章写得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到泰山区封禅,王勃奉诏跟随前往,并写了《宸游东岳颂》上奏高宗。
沛王李贤对王勃的才学非常赏识,便将他召到府邸,任命为侍读兼修撰,他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10 篇。沛王对这个年轻的才子他十分喜爱,经常和他讨论文章、切磋学问。
少年得志的人,骨子里大概都有风流不羁、恃才傲物的放浪气质。王勃从小在官宦之家长大,小小年纪出入宫廷禁中,对贵族公子哥们的玩意自然驾轻就熟。当时,长安流行斗鸡,宫中的皇子们对这种游戏也乐此不疲。王勃自然也跟着他们沉迷其中。有一次,沛王、英王等人聚拢在一起,玩斗鸡游戏。玩得正嗨的时候,沛王兴致高涨,对身边的王勃说,你文章名满京城,你给我写一篇挑战英王的檄文吧!王勃才思敏捷,略作思索后,很快就写成了一篇《檄英王斗鸡文》。这是一篇极为工整的骈文,辞藻华丽,大量使用典故。把斗鸡场上那种你死我活的激烈场面描写得惟妙惟肖。文章写好后,被当场诵读,引得在场的人连连喝彩。这篇文章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没过多久,唐高宗也读到了这篇“斗鸡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