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全世界最古老铸币作坊,在俺大河南( 二 )


郑大考古队认为,这种古代的作坊区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业区,如果发掘面积较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先后花费数年时间把整个手工业作坊区都发掘出来。这一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区处于靠近内城南门外,在发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工业作坊区并非只有一个制造工厂,而是有着产业配套的架构,不同的工业可以相互做配合性的工作,其手工业活动涉及铸铜、制陶、制骨等多种类型。其中,铸铜工业也是东周时期最复杂的生产基础,因此铸铜作坊区的面积最为庞大,这是考古队当时发掘的主体区域。
2017-2018年
一枚最初谁也不认识的“小土块儿”
引爆了此后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郑大考古队从没想过,作坊区里还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最初发掘时,他们认为手工业作坊区最大的亮点是那些极为精美的青铜礼器和数量繁多的车马器等器具,然而惊喜却在一个出土的小小物件儿上面。
2017年10月底,郑大考古队的几位同学在作坊区的灰坑里发现了一个陶制物件儿,便赶紧请教老师并询问物品的名称和作用。但这个小土块一开始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老师和几位同学都没有反应过来这到底是什么,讨论了好几天,最后才认为这应该是铸造钱币的模子,也就是制币芯范。”赵昊回忆道。
随着之后的发掘,类似的模子越来越多,考古队也愈发肯定了此前的推断。实际上,考古队发掘的一部分是作坊里生产后的废弃物堆积。在作坊里分散的生产垃圾堆中,大概一天就能够发掘出一到两件模子,而在其中一个灰坑中,出土的芯范数量最为集中,仅单个灰坑便出土了30余件。
“需要强调的是,仅仅发现制币陶制芯范并不能说明铸币作坊的存在,需要发现生产货币的一系列的物品,只有一个完整的生产链条才能证实有铸币作坊存在的可能。我们把这种生产工具称之为‘一组’,比如有成品,有使用过的芯范或未使用过的芯范等。不过,我们最终的确发掘出了当时铸币所需的一组物品。”赵昊强调。
2017-2018年,郑大考古队在田野发掘过程中,辨识出了4类与布币铸造相关的遗存,包括空首布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以及外范。其中,最能够直接表明官庄铸铜作坊生产制式化金属货币的遗存是空首布的芯范。考古队共在9个堆积单位中发现了54枚芯范,可分为尚未使用和使用后废弃的两种。“没有使用过的芯范比较长,而使用过的芯范是被打断的,只有一个非常短的一小截。还有一种是外范,也有使用过的痕迹。恰恰是使用过的和未使用的两种芯范最为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芯范,那么即使发掘出1万个成品空首布也不能代表这里有铸币作坊。”赵昊进一步解释道。
他们发现的“空首布”,是古时钱币的名称。在我国古代还处于物物交换的时期,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当时的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因为“镈”与“布”声母相同,于是“镈”慢慢被转韵成了“布”。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大钱,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所以也被称为“铲币”。
而空首布是布币体系的一个分支,形状模仿了古代一种农具铲。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设计成空心的方锥,因此称为“空首布”,钱币学上称为“銎”(qióng)。布币后来又经历了约三四百年的演化发展,直至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
根据郑大考古队之后的研究,发掘出的銎芯范质地均为红褐色粉沙,形态基本一致,呈扁锥状,剖面接近正六边形。根据对空首布成品的CT影像观察,这些芯范与遗址中所出土的两枚空首布成品銎内所嵌留的芯范完全一致,横截面亦呈六边形,由此确定这些成品布币就是在官庄遗址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