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分析观念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 二 )


其实,对现代中国哲学家而言,分析不仅意味着一种哲学研究方法,更是对哲学概念的一种另类理解。耿云志和王法周在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时指出,胡适在书中提倡的分析方法已经不单是具体的分析技术,而是对方法的系统阐明,并明确地把逻辑方法作为哲学史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路径,即“把中国的读书人从一向沉迷其中的天道、心性的玄谈中解脱出来,靠近现实社会”。陈少明在评论胡适的哲学史工作性质时指出,胡适的工作是对古典哲学的价值重估,即“做翻案文章”,以实证的方法揭示被以往研究所淹没的思想资源。这里的实证方法是一种哲学观念,就是把哲学理解为通过思想分析去透视历史发展的研究,这就把对哲学的历史研究“做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基于问题分析的中国哲学当代建构
由于中国哲学的现代话语和范畴系统均与西方哲学有着密切的逻辑—历史联系,因而,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自然也无法回避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产生的重要思想前提,则是中西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虽然他们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这些问题包括宇宙论和本体论、人生意义和永恒、知识和真理、理性和直觉、伦理和社会、人类和世界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考察,构成了中国哲学当代建构的重要内容。
从概念体系上看,以先秦哲学和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的确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明显特征,例如,在宇宙论和本体论中,中国哲学家关注的是“天道”(老子、程朱)“元气”(孟子、张载),而西方哲学家则关注的是“本源”(泰勒斯、埃利亚学派)“存在”(巴门尼德、柏拉图)。在其他重要问题上,中西哲学家们似乎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焦点。然而,从学理上仔细分析,我们会看到中西哲学家们讨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一致性。
首先,对人类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探讨始终是中西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追问“天人之际”的意义构成了中西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主张“天人合一”的董仲舒,还是强调“天地神人”的海德格尔,都以回答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己任,都把人和世界的存在视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起点。哲学家们正是在回答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并由此构成了解释终极问题的不同哲学范式。深入分析这些范式结构特征和思想方法,就可以理解中西哲学之间的根本异同。
其次,对“有无/是非”问题的关注是中西哲学思考的共同主题,“有无之间”“是非之间”构成了哲学家们必须回答的第一哲学问题。老子的“有无相生”和苏格拉底的“无知为有知”,皆显示了哲学家们的真智慧,而如何理解“有无”“是非”“真假”“善恶”,则是哲学的核心话题。分析的工作就是要透过中西哲学在对这些问题思考中逐渐形成的不同哲学传统,发现这些传统背后隐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观念和逻辑理路。这正是中国哲学当代建构的重要内容。
最后,人类的共同经验促成不同哲学传统对辩证法的方法论选择。《周易》的“生生”观念和赫拉克利特的“火”之变化,王夫之的“理势”和黑格尔的辩证法,都直接反映了哲学家们解释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方式,“相克相生”“对立统一”的观念成为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分析考察辩证法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形成发展和逻辑机制,这也是中国哲学当代建构的重要任务。分析在这里更是一种“综观的”方法(维特根斯坦语),即可以看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