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法国,亲历“欧洲文化遗产日”

在法国留学时,我习惯于身边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各类音乐节、戏剧节、电影节、展览让人应接不暇。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往往都有水平不俗的文化活动,且近在身边,方便人们参与。而每年9月,我都有一份特殊的期待专门留给“文化遗产日”。
“欧洲文化遗产日”首创于法国。1984年,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在法国设立“古迹开放日”,旨在让更多普通民众可以近距离参观、感受文物古迹,享受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1985年,在西班牙格拉纳达举行的第二届欧洲议会(并非欧盟机构)的大会上,雅克·朗提出将“古迹开放日”推广至全欧洲。很快,荷兰、英国、卢森堡、瑞典等国纷纷开始推行自己国家范围内的类似开放日。1992年,雅克·朗将开放日从原来的一天延长为两天,并将其更名为“国家文化遗产日”。2000年,时任法国文化部长凯瑟琳·塔斯卡将其更名为现在的“欧洲文化遗产日”。目前,这一开放日早已超越国境,遍及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到今年已举办到第38届。从疫情中走来,今年的主题是“大家的文化遗产”。
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法国各大博物馆、剧院、教堂、城堡会免票或以优惠票的形式向公众敞开大门,还会组织、策划一些特别的文化活动。比如卢浮宫会在欧洲文化遗产日推出夜场参观。另外,还有一些平日里不对公众开放的场所,诸如,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银行、法庭、省政府、市政府、商会,甚至一些科研机构和工业基地等也会在此时敞开大门,安排导览和参观活动。更有一些私人产业,也是在这时打开了大门,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在官方提供的可参观场所清单里耐心寻觅。
学生时期在欧洲游学、生活,每年的欧洲文化遗产日是我不会错过的节目。我曾经在欧洲文化遗产日正好去到卢瓦尔河谷附近旅行。那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城堡林立。当时,我恰好撞上一所私人城堡对外开放。预约了时间到场后,我在承包主人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结束后居然还有惊喜:花园里,主人还安排了一场小型无伴奏室外四重唱音乐会。那时演奏的曲目、时长均已被我忘记,我却深深记得那日的光、柔和的风以及悠扬的歌声。
欧洲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共场馆的参观和文化活动大多是免费的,至于私人产业,或者归属于地方的场所则可根据需要收取少量费用。到了那两日,可谓盛况空前。各个开放的参观点门前,人们早早地排起了长龙,一些热门参观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能长达2小时到3小时。2018年,期待参观爱丽舍宫的人数众多,等待时间竟然长达8小时。而一场漫长的等待,有时足以摧毁人们精密排好的紧凑参观计划。
【 文化遗产|在法国,亲历“欧洲文化遗产日”】2013年,在波尔多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作为志愿者之一,深度参与了欧洲文化遗产日。我所协助的参观点,是名为福里杰斯公馆的私人产业。屋主雷诺当夫妇拥有并修复的福里杰斯公馆是融合了新艺术、装饰艺术和阿拉伯艺术三个流派,修建、装饰于1912年到1927年的私人公馆。他们于1999年买下这处产业,而后全家生活在此。雷诺当一家自愿加入“欧洲文化遗产日”项目,接受公众免费参观,因此,福里杰斯公馆就在波尔多市的免费参观名单上。
按法国政府的规定,加入项目的私人产业在日常维护、修复时可以得到政府补贴。具体负责这一事宜的是大区文化事业指导中心(DRAC),他们拥有具备古迹修复资质的建筑设计师网络,可以帮助联系。这些设计师往往有挂钩的施工机构,能够保证修复计划顺利施工。资助方面,政府规定相当严格:如果同意开放参观,私人能获得古迹部分修复的全额补助;如果不同意开放,则补贴古迹修复费用的一半。拿福里杰斯公馆为例,如果修复的是露台上的喷泉,则可获得全额资助,如果是对主人之后加建的敞开式厨房的油烟机修理,则得不到任何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