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绘画学文同,开创了湖州画派,堪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全才艺术家之一。
寒食节来源于远古的禁火。春季,为防火灾,灭掉火种,是为 “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火,是为 “改火”。从禁火到改火,间隔数日,只能“寒食”。时在清明节前后。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列国,介之推是从亡者之一。晋文公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归隐绵山。史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重耳在论功封赏时,把介之推忘了。介之推认为晋文公复国,实属必然,“天实置之”,也不认为自己有功,“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于是与母亲一起隐居绵山。
民间故事大大丰富了这一事件。说在流亡途中,重耳吃不下粗粝食物,介之推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做汤,谎称麻雀汤让重耳吃。重耳复国,介之推隐居后,有人写了歌谣,晋文公才突然想起介之推,亲到绵山请他出来为官,介之推避而不见。赵衰、狐偃等人本来就妒忌介之推,则献计说:“他不出来,我们就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必然会带他的母亲出来。”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但烧山的人却四面烧山,介之推母子抱树而死。之后,晋文公厚葬介之推,立祠纪念,并下令于介之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一日,为冬至后一百五十日,约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为寒食节,也叫冷节。
寒食节注定是凄冷的,而苏轼在黄州的寒食节,尤其凄凉。
【 重耳|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重耳|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文章插图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不满王安石新法的苏轼被贬调湖州。上表称:“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有点牢骚。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苏轼诗中“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等语,诬其“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苏轼被下狱,在御史台受审。御史台,别称乌台,此即“乌台诗案”。审结,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作了这两首寒食诗。后来,苏轼抄录了这两首诗,即《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雨”字点去)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第一首,以风雨中的海棠自况,感叹年华易逝;第二首,困守小屋,感叹朝廷“君门深九重”,家乡“坟墓在万里”,不免意冷心灰。
苏轼说:“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太爱这株海棠了,每时每刻的挂念,终将化为“泥污燕支雪”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