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书法入门十八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二 )


通常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幽深无际的感慨一寓于书,无可言说的意绪物化为纸上墨迹,为我们展现了可观可读的意象。文学与书法的统一,技术和情绪的结合,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的相得益彰,就是“学问文章之气”,就是宋人崇尚的“意”。苏轼谪居黄州,筑雪堂,号东坡,视海棠为知己,春寒苦雨,嗟叹不足,因以成诗。其抄录旧作,书与诗悠然共鸣,正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帖中字形时促时放,犹如天风海涛,起伏聚散,扣人心弦。旷达、超脱、寂寥、落寞、恬淡、苦闷、莫名之感,似乎都在帖中。有说不尽的内涵,称得上旷世杰作。
帖中的字大小悬殊,像“欲惜春”的轻灵与“哭涂穷”的厚重对比强烈,不计工拙,却又恰到好处。苏轼因为像拿钢笔那样拿毛笔,所以字形宽扁,字距密集,容易产生压抑之感。帖中“年、中、苇、纸”四字的长竖画,分割了空间、调整了节奏、丰富了形式感、实现了视觉上的平衡,堪称“字眼”。当然,这种巧妙来源于自然,犹如天成。如果事先经营设计,则必有斧凿之痕,那就会因为工艺性太强,而称不上玄妙的艺术了。
苏轼的书法远宗二王,应该还学习过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传世有苏轼临写的王羲之《十七帖》,不甚相似。可以推想,倡言“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苏轼,学习他人的书迹,也不过略师其意而已。触手成春,正是他天才的表现。也有人说,苏轼的字,实际上是受苏辙的启发。他们兄弟的字确实相似,谁学谁,倒也没有文献佐证。不过,水平当然是苏轼高出一筹。
钱穆说:“若论书法,非通中国人文之妙,宅心之深,则又何以言书法。”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其实苏轼的书法有法,他的法在于对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等人的继承,更在于 “人文之妙,宅心之深”,也就是他的品德、胸襟、修养、气度和天才。(《书法入门十八帖》由海燕出版社出版)作者:孟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