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B站很火的上古汉语发音视频很惊悚?专家说:这颤音三千年前世界流行( 二 )


直到明代,著名古音学家陈第写了一本《毛诗古音考》,在序言中首次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这一开创性的理念,让中国的古音学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陈致说,“到了今天,领域内各位学者的拟音重建,每家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也取得了不少殊途同归的成果。中国的文化和文字延续几千年从未中断,又有不断出土的语料文献提供研究依据,总体而言,古音重建工作还是很成功的。”
有趣的是:视频中许多网友留言表示“终于知道‘巧舌如簧’是怎么来的了!”而这一大家熟悉的成语正是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舌如簧,颜之厚矣。”
簧是乐器中有弹性的、用以震动发声的薄片,如此想来,在普遍发着弹舌音的周朝古人里,若是有口齿灵活的家伙在侃侃而谈,听上去的效果很可能就像是连绵不断的簧片振动声,多么生动贴切。

三千年前的古代世界,“r”这个颤音很流行
除了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外,古音学界还有一本书也很受推崇,是去年在国内出版的美国学者白一平(W.H.Baxter)和法国学者沙加尔(L.Sagart)合著的《上古汉语新构拟》中译本。
《上古汉语新构拟》重构了三千多年前的汉语,共包含五千个汉字。从音节结构的角度入手,从声母、韵母、声调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两位作者对上古音问题的见解。
主持该书中文翻译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来国龙教授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虽然古代的汉字没有字母拼音,但有一种“反切”的标音法,就是利用“前一个汉字的声母,加上后一个汉字的韵母与声调,用两个字来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
以“东”字为例,其反切便是“德+红”(d+ong),如此类推,简明易懂。来国龙看过B站上古音诵读的视频后,认为业余爱好者利用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来模拟古人的发音,是有理论基础的。“是一种对古音八九不离十的近似推拟,虽然未必是古人原汁原味的发音,但这种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推广值得鼓励。”
“大致的音类都是可以确定的,但构拟单个字的语音,然后连起来发音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如果你只是学会了一堆外语单词的发音,也依然无法和外国人交流一样。”来国龙说,“假如让我们这些研究古音的专业人士穿越去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可能还是无法跟当时的人对话。”
专家|B站很火的上古汉语发音视频很惊悚?专家说:这颤音三千年前世界流行
文章插图

《上古汉语新构拟》
那么,上古汉语中究竟有没有类似拉丁语中字母“r”的颤音呢?来国龙告诉采访人员,俄罗斯语言学大家雅洪托夫(1926~2018)认为,上古汉语是有颤音的。雅洪托夫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加拿大著名汉学家蒲立本和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1902~1987)的认同,“当然,也有其他学者有不同意见,这个很正常。”
对于拉丁语中的“r”,罗马人幽默地称之为“littera canina(狗的字母)”,意思是读这个字母所发出的颤音就像是狗的低吠。《关雎》中第一句第一个字“关”,在韵典网上可以查到其在上古音系的拟音音标为“kro:n”,其中那个“r”,便是震惊网友们的颤音的音标。
据来国龙介绍,语音学上颤音有不止一种,辅音组中的“r”只是其中一种。蒲立本认为,上古汉语的颤音“r-”后来演变成了中古汉语的边音“l-”,而李方桂认为这个颤音“r-”演变成了中古汉语的半元音“j-”,就这样在演化中渐渐消失,后来的汉语里再也没有这个发音,如今的中国人若非经过专门的训练也都不会发这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