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鲲鹏·蓬间雀·人

离开大学很多年了 , 我还是清楚地记得中文系的罗老师:湖南人 , 刚过半百 , 瘦高 , 落拓不羁 , 讲课时身子前倾 , 两个手拐支着桌子 , 不停地抽烟 , 坏坏地笑——其实他极和善 , 那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表情 。 他讲庄子《逍遥游》的那一课我记得尤其清楚 。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 , 描绘了一个极为壮观景象:北海里有条名鲲的鱼 , 非常巨大 , 不知道有几千里 。 鲲变为鸟 , 名鹏 。 鹏的脊背 , 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 大风吹动海水 , 鹏乘着六月的风离开北海 , 飞往南方的大海 , 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 拍打水面 , 激起三千里浪涛;鹏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 凭借身下的风力 , 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地南飞 。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一跳就飞起来 , 碰到树枝就停止 , 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 , 有时飞不上去 , 落在地上就是了 , 在蓬蒿丛中盘旋 , 也是快乐飞行 。 何必要飞那么高那么远呢?
类似的故事在《庄子》中还有好多则 。 庄子通过这些故事 , 提出了“小大之辨” 。
关于这种“大小之辩” , 站在不同的角度 , 有不同的看法:
虫雀讥笑鲲鹏 , 鲲鹏则可以认为虫雀受活动范围太小 , 无法理解鲲鹏在广大空间的活动 。 就像无法向井中之蛙说明海 , 因为它看不到海;也无法向夏虫说明冰 , 因为它活不到冬天 。
《逍遥游》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人必须从狭小的个体生存环境中摆脱出来 , 看到世界的宏大 , 打破认知的限制 , 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 , 进入高远的境界 。
无疑 , 上述看法是十分积极的 , 有利于人生的奋斗、乃至社会的进步 。
然而 , 也有另一种解读 。
罗老师特地提醒我们注意《逍遥游》中的“有所待”三个字:
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待的 。 鹏鸟的神通够广大了 , 却仍然称不上“逍遥” , 因为无论其起飞的场面怎样惊心动魄 , 前提却是必须有大风 , 也就是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 , 即“有所待” 。 真正的“逍遥”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 , 驾驭六气的变化 , 遨游于无穷的天地 , 从而达到“无已”的境界 , 即“无所待” , 什么也不用依靠 , 什么也束缚不了 , 将形体与本心割裂 , 这样才有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
显然 , 庄子的目的 , 不在评判鱼鸟之类的孰高孰低 , 而在于指出人的精神活动的高下 。 他反复强调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 其实是在阐发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修养最高的人能进入忘我之境 , 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无意求人 , 看透了人世真相的人不会热衷于功名 。 由此表达了其对高官厚禄的鄙视 , 同时对以功名利禄笼络贤能的伪善 , 给予了深刻的揭露 。
《庄子》的“小大之辨” , 打开了人们精神的视野 。 以庄子的标准观照 , 世间万物 , 其实都是可以做到“逍遥”的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庄子》对后世文学发展 ,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这堂课对我是一次重要的启蒙 。 下课后我又向罗老师请教了好半天 。 回到宿舍 , 正好看到一家刊物让我写创作谈的信 , 我当夜写了几句话 , 又抄了一份 , 第二天交给罗老师 , 权当听课的心得 。
那几句话是:
无事静坐 , 有福读书;
偶得所感 , 作文遣兴;
旧雨新知 , 淡酒薄茶;
到水穷处 , 看云起时;
鲲鹏扶摇 , 恭贺新禧;
蓬间雀戏 , 不亦乐乎!
【看法|鲲鹏·蓬间雀·人】罗老师阅罢批了一个字:“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