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跨界人生丨人间指南( 二 )


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跨界人生丨人间指南
本文图片

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跨界人生丨人间指南
本文图片

“成为安迪·沃霍尔”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与沃霍尔的丝网印刷作品如《花》(1964)和肖像系列共同展出的 , 还有此前鲜少展出的沃霍尔曾使用过的设备 , 如宝丽来BigShot相机、辅助手绘波普作品底稿的投影仪、16毫米电影镜头、投影胶片和其创作中挪用的源素材 。 “电影作为客体”章节呈现了继波普艺术取得成功之后 , 沃霍尔于60和70年代在“工厂”工作室拍摄的实验性电影 , 其中出镜的很多人因此成为了超级明星 。
作品中有超过24部电影的重制版 , 其中包括难得一见的“试镜”系列、标志性的《帝国大厦》(1964)、此前鲜少展映的16毫米胶片电影 , 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节目 。 这些实验电影的拍摄资金往往来自沃霍尔成功的商业艺术 , 如绘画和以标志性品牌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收入 。 这些电影作品通常需要在单独的剧院中播放 , 但观众在本次展览中可以在大展厅的开放空间自由观看 。
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跨界人生丨人间指南
本文图片

《帝国大厦》
导演: 安迪·沃霍尔
类型: 纪录片
第四章节是“沃霍尔重塑” 。 这部分的作品集中展出了沃霍尔的商业艺术创作 。 作为一名商业艺术家 , 沃霍尔将此前作品中的图像和品牌与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文化重新混合 , 创作了诸如金宝汤、布里洛盒子和可口可乐 , 以及新版本的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等作品 。
从20世纪60年代强调运笔的手绘 , 到80年代光滑平整的美国典型风格 , 沃霍尔艺术表现手法的改变体现了艺术家根据美国时尚潮流及社会规范的变化 , 以及自身艺术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和风格转变 。
最后 , “非物质”章节探讨了沃霍尔步入生命最后阶段与灵性的抗争 , 并通过“迷彩” (1986)和“罗夏墨迹测验”(1984)系列作品展现了沃霍尔向抽象和概念艺术转变的创作实践 。 这一章节同时还展出了沃霍尔70年代末的多幅自画像与80年代初创作的“神话”系列(1981) 。 在沃霍尔1987年意外离世之后 , 沃霍尔因“神话”系列而被誉为美国神话和波普圣徒 。
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跨界人生丨人间指南
本文图片

“成为安迪·沃霍尔”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在美国战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时期 , 沃霍尔将艺术融入城市生活 , 凭借其对都市夜生活、好莱坞、时尚和音乐的观察与参与 , 在其塑造文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这位不断自我创新 , 堪称美国梦典范的年轻人 , 最终成为了安迪·沃霍尔 , 其影响和精神也在通过改变这个世界得到新的延续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
一种对安迪·沃霍尔的新理解
对于安迪·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 , 对他的研究和对他的了解都是在跟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变化 。 早在2018年 , 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第一次举办沃霍尔的展览 , 那次展览开始展示出他之前创作中一些“不受待见”的因素 。 以前大家可能会更强调他在60年代以后的波普的创作 , 但或许很“嫌弃”他在50年代的商业插画 。 对他在晚期 , 比如70年代末、80年代非常商业的这些创作 ,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跨界”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他那个时期的作品 , 但当时或许不会列入到他重要的艺术创作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