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二 )


《诗法家数》论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仍然强调和首联的衔接,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切不可两联意不相接,各说各话,这就削弱力量了。
尤需注意的是颔联的主要功能如同花之花萼,承托首联,所以不可像首联那样陡峭,而是贵在匀称有力,要缓缓相承,让首联之意能平稳落地,如显得太急就不好了。
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文章插图

第三联“颈联”。颈是连接头和身体的关节活动处,取其可以随意转动之意。这联在四解中是“转”这一解。倘若律诗中间二联平铺四语,就会累赘而不灵。“转”的意思是在前面颔联的基础上要转折、变化,不可顺一意而作。
意义的转折会使诗篇呈现丰富的层次,所以《金针诗格》中说颔联:“欲似急雷破山,观者骇愕,搜索幽隐,哭泣鬼神。”
“急雷破山”指转折要新颖,要出人意料之外,同时要象劈山雷一样有力,所以这联也谓之“警联”,意为醒人耳目。“搜索幽隐”指又要发挥充分想象力,能使最难明了的幽冥之事也要使之纤毫毕露。
《诗法家数》也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这联的写法与颔联相同,不外是意、景、事和引证几种,但《诗法家数》强调的是一定要避开领联之意,要转折、要变化。
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文章插图

“转”的精神可以体现在意义的转变,上联写此物,下联写彼物,上联写情,下联就换景;也可以是写作角度的变化,上联写主观内心,下联就从客观世界来写,上联正面描写,下联就侧面切入;还可以是风格和格调的变化,可以色调和情绪的转变等等。需注意的是,“花开两朵”必源于同枝,“转”也必须在主题的控制之下,围绕同一个中心变化角度进行,如跑题则不可。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二联在“转”的基础上又非常强调形式上的一致,要求四句的句型、句式的完全一致,并且还要形成严格的对偶。二联之间因为形式的对称性而构成一种绝对平行,从而制造出平行力,是相互吸引的力量。
中间二联同时具有形式上的吸引力和意义上相异的排斥力,用相同的形式构成不同的意义,很容易纠结不清,所以律诗尤其要注意解决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在篇章中的共存。中间二联因为对极力的存在,顺理成章成为诗歌篇章的中心,是最重要的存在。
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文章插图

第四联“尾联”,是四解中的“合”句。这联应该对前面的几联起到总结性的作用,也谓之“落句”。
《金针诗格》说:“欲如高山放石,一去不回。”一个篇章到此处就如同曲终奏雅,谢客闭幕了。但是杨万里对尾联规定的不以为然,他说:“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他举杜甫《重阳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夏日李尚书期不赴》云:“不是尚书期不顾,山阴野雪兴难乘。”这些都是意不尽之好诗。
他认为《重阳诗》尾联出句设问,而对句却没有如约答问,而是转言其他,问句的答案只能依靠读者自己揣测、想象,这就叫“诗已尽而味方永”。《夏日李尚书期不赴》中李尚书解释自己夏日失约的原因是因为“山阴野雪”,这个显然荒谬的借口极具反讽的效果,其中蕴藏深意也只能依靠读者的想象来探究。
杨万里主张尾句不能把所有的谜底都揭晓,一定要留有让人思索的余地才佳。《诗法家数》的观点与杨万里颇为相同:“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