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三 )


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文章插图

杜诗也有云:“篇终接混茫”(《寄岑参诗》),其意也与上面的几种说法相类似,指诗歌结尾不一定拘在前几联之内,可以另朝一意撒开去。不管尾联是总结还是深化主题,或者承颈联之意,或者采用典故引证说明,最重要的是要至少要用一句来引出他意,从而使诗歌耐人咀嚼,意韵深远。
《白石道人诗说》总结尾联尽与不尽有几种情况:“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是也;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子雪是已也。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沈德潜说得更简洁明白些: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
总之,要么是收,要么就放开。四联的命名就已经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首联领头,颔联承接首联,颈联主要作用是支撑,尾联收束,四联基本上要形成“起、承、转、合”。
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仅限于此,其中的细碎规则还有很多,比如首联两句中每句要各表一意,然后上句为颔联之主,下句为颈联之主,分别承接开,而形成更自然的“承”和“转”。
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文章插图

四联之间的承接方法也分得很细:起要有分起、合起、缓起、急起;收要分虚收、实收、顺收、逆收;对有反对、正对、平对、串对;接有远接、近接、曲接、直接。在这些方法当中就可穷尽律法之变。
在四联当中,要尤重视中间颔联和颈联的安排。因为这两联处于诗篇的中部,也就相似于人体的“腰”的部位。“腰”若软弱无力,全篇便会涣散,所以中腰二联要“健”,要“实”,这全靠整齐的句式以及对偶等形式来实现。同时,颔联与颈联在意义和结构的安排上一定要避免相同,这样才成其为“转”。
“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
起句和尾句的作用同样也不可轻视:“元陆辅之词旨云:“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籍出场。”此盖尤重起句也。余谓起收对三者皆不可忽。大抵起句非渐引即顿入,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杨万里|律诗一定要讲究起承转合吗?且看律诗章法探究,诗词可更绵密
文章插图

四联之间形成的“起、承、转、合”根据尾联究竟合拢还是荡并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态;第一种,尾联作为首联的复位段,隔着承接关系的颔联、转折关系的领联而与首联之间发生了间接承接的关系。篇章内部含有两个承接关系和一个转折对极关系,是周期性的圆形循环结构。
第二种是尾联在颈联基础上进一步宕开,篇章总共形成首联与颔联一个承接关系以及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两个转折关系,四联之间形成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形式。两种结构不同点就在于尾联的承接究竟是接在首联还是颈联。
“起承转合”结构的重点环节并不在于承接关系,而在中间二联形成的对极转折关系之上。因为对极关系的存在,诗歌章法的发展由首联、颔联渐进式的细微渐变进入颈联与颔联之间跳跃式大幅变化,然后又复归于平静的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