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东方的泰坦尼克号:“泰兴”号400件文物珍品见证“海上丝路”( 二 )


400余件珍品
再现德化窑风采
“泰兴”号沉没海底近200年后,英国沉船探险家迈克·哈彻通过“印第安纳”号的货轮资料和航海日志,确定了“泰兴”号沉船的大致沉没位置。1999年,“泰兴”号沉船被打捞出来,出水瓷器达35万件,这一消息轰动了世界。
当年打捞上来的部分德化青花瓷器在德国斯图加特拍卖,拍卖总成交额达2240万德国马克,主办方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拍卖。这些瓷器故乡福建德化的收藏家也前往拍回了72件古瓷珍品。然而大部分出水瓷器现在流散世界各地,且多数为私人藏家收藏,国内罕有收藏。
瓷器|东方的泰坦尼克号:“泰兴”号400件文物珍品见证“海上丝路”
文章插图
“泰兴”号沉船打捞出水瓷器
【 瓷器|东方的泰坦尼克号:“泰兴”号400件文物珍品见证“海上丝路”】“泰兴”号沉船出水器物丰富多彩,其中绝大多数为陶瓷器,它们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化生产的用于出口的瓷器,其中绝大部分为青花瓷,还有一部分白釉、五彩、青褐釉瓷器以及宜兴紫砂等。
此次“远帆归航:‘泰兴’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中展出400余件“泰兴”号沉船出水瓷器,涵盖青花、白釉、五彩、青褐釉等多个门类,囊括碗、盘、碟、杯、钵、瓶、盒、雕塑等十余种器型。“泰兴”号出水青花瓷主要是清早、中期德化窑产品,以碗、盘、碟、杯、盒、勺等日用品为主,装饰洞石、花卉、花篮、圈点、人物、文字、山水、动物等图案,布局疏朗、器型规整、纹饰多样。呈现了“泰兴”号出水德化窑瓷器的基本面貌。
德化窑因位于今福建德化而得名。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德化窑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早在明代,法国人就赞誉德化白瓷为“中国白”,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
瓷器|东方的泰坦尼克号:“泰兴”号400件文物珍品见证“海上丝路”
文章插图
“泰兴”号出水的青花花卉纹盘
迈克·哈彻头上罩着“英国头号寻宝家”“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等光环,然而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他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1999年,哈彻的团队发现了“泰兴”号后,他派出的潜水员看到的是惊人一幕:在深达30多米的海底,有一座小山一样的堆积,方圆足足有数百平方米,这全都是瓷器。100多万件包括康熙年间的中国瓷器,几乎件件都是精品。他随即做出了一个让同谋者都为之颤抖的决定——动手砸。于是,60多万件在他看来成色略逊的“海捞瓷”没有毁于海难,却毁于国际寻宝者之手。这样只剩下35.6万件瓷器,此举不仅便于快速运输,也因“物以稀为贵”帮助他炒作哄抬了价格,获取商业利益。“泰兴”号上面除了瓷器还有两千多名乘客携带的金银制品、丝织品等货物,财富无法计数。
早在1970年,哈彻在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专门打捞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一艘载有22000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一举获利数百万美元。
多年前,在采访“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时,采访人员了解到,仅在我国南海海域,就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这些船载有中国丝绸、陶瓷、金银珍宝等,价值难以估量。然而,多年前国内外的盗宝人就把目光盯在了这些海底文物上。
瓷器|东方的泰坦尼克号:“泰兴”号400件文物珍品见证“海上丝路”
文章插图
“泰兴”号出水的白釉粉盒
国际公海领域沉船文物的归属权问题错综复杂,对于古代沉船被盗掘,面对汹涌浩瀚的大海,海上文物考古和文物执法,比陆地上更为困难。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虽然对水下文物的考古有过规定,但这些原则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因此很多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基本没有依照这一原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