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不长大」 , 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原创 塔门 塔门
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文章图片

「中国社会90%的问题 , 或者绝大多数的爱与恨 , 都和一个基本事实联系在一起 , 就是绝大多数中国成年人都是巨婴 。 」
五年前 ,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书中 , 把心理不成熟的成年人称为「巨婴」 。 他认为巨婴有三个特点:独立性差、认为世界必须要按自己的想法运转、认为事情必须一分为二 , 非黑即白 。
稍有些社交网络冲浪经验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 , 大量微博网友符合这三个特点 。 巨婴也一直作为一个负面的称呼存在 。
然而2004年香港杂志《JET.Fly with us》使用了另一个有别于巨婴的词:杰斗 , 英文源于《泰晤士报》的 Kidult 。 指一个成年人童心未泯 , 仍然热衷年轻人文化 。 中文常把这类人称为「老顽童」 , 即便他们并不老 。 近年来 , 不少香港杂志都出现了 Kidult , 用来描述越来越多新一代成年人(泛指30至40岁)爱好玩乐的一个社会现象 。 不少人把杰斗当做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
另一个相似的词是顽童族(Grups) 。 《纽约时报》是这样定义 Grups 的:「他拥有十几双运动鞋 , 不惜一掷千金购置满柜子的名牌牛仔裤 , 一说起最新的音乐大碟就停不了口 。 他不是孩子 , 也非十几二十的嫩头小子 , 这是一群正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青春 , 也一举消灭了年龄代沟的成年人 。 」顽童族 , 也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时髦的都市人群 。
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文章图片

大陆知名人物里的一个典型「大龄儿童」是大张伟 。 DT 财经曾经统计过 , 从2010年到 2020 年 , 参加节目数量最多的综艺咖是大张伟 , 10 年间他参演了 90 档综艺节目 。 看似口无遮拦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大小孩」人设的大张伟 , 受到大量观众的认可 。
互联网上女性的择偶偏好里 , 也出现了不少对「大男孩」型大叔的推崇 。
越来越多的「成人孩童化」
2010 年 , 一篇名为《Kidult——值得关注的成人孩童化现象》的论文 , 总结了当时社会上的几种大龄儿童类型 。 2021 年 , 我们也根据一些最新的社会现象 , 对这篇文章所提出的类型作一些补充 。
1. 后成年时代:生理成年了 , 但心理可以是小孩
尽管年纪到了法定的成年年龄 , 但大龄儿童的心理年龄发展却仍然滞后 , 比生理年龄小10-20岁 , 处于「后儿童时代」 。
就像幼童一样 , 这些大龄儿童情绪化、疏于算计、不能正视现实 。 用比较常见的概念来形容 , 这些心理童稚态的大龄儿童与「巨婴」类似 。
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文章图片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 Donald Winnicott 认为 , 每个人都可以被看成一个能量泡 , 在能量泡的成长过程中 , 必然要伸展自己 。 但不管是对于心理童稚态的大龄儿童——还是巨婴——来说 , 这些可能遭遇不适甚至痛苦的伸展 , 是他们想要回避的 。
一个现实例子是关于「舒适区」的讨论 。 在职场里摸鱼划水的年轻人乐于开机混底薪 , 对职场的加班学、表演学深恶痛绝——尽管这可能让他们的底薪变得更诱人 。
以往 , 一个成年人需要拥有「成熟」的特质 , 面对和处理进入社会后 , 需要应对的种种难题 。 如今 , 年轻人身处一个流动的社会 , 「换工作、换对象、换城市」变得更加容易 , 这里不行 , 就换一个地方 。 社会整体的发展 , 让年轻人感受上「网抑」 , 但实际生活被各种便利的商业服务、娱乐、舆论保护兜底 , 「不成熟、不谙世故」也可以生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