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二 )


「成熟」不那么必要 , 让更多的人得以可以选择「不长大」 。
2. yyds , 绝绝子:语言行为的幼稚化与游戏性
大龄儿童的童稚态不光体现在对生活的态度上 , 也体现在他们使用语言的风格上 。 如今大龄儿童使用语言的特点是叠词化、网语化、港台化等 。 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用法包括「吃饭饭」「小哥哥/小姐姐」「我们男孩子/女孩子」以及「那真是太棒惹/太好噜」 , 出现在许多成年人的日常 。
美国心理咨询师 Kathryn Smerling 认为 , 情侣之间使用孩童的方式交流 , 类似于共同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人语言 , 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
即便 yyds、绝绝子这种网络语言的滥用广受诟病 , 但这些游戏性的流行语一发不可收拾式地走红 , 也说明了如今人们对「幼稚化语言」的偏好 。
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文章图片

除了语言上的幼稚化 , 大龄儿童的行为也有幼稚化的特点 。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 ,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日本电影《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老婆在装死》中 , 妻子挽回婚姻的方式 , 是每天在丈夫下班时扮演不同的「死亡场面」以勾起丈夫的好奇心 。
这种游戏性的相处方式 , 被大量观众羡慕和争相模仿 , 背后的本质就是成年人试图用娱乐的方式 , 消解生活中大小问题 。 在普通大龄儿童的身上 , 扮鬼脸、走路蹦蹦跳跳等 , 也是常见的幼稚化、游戏化行为 。
社会学家李银河也对这种生活态度表达了肯定 。 她认为游戏人生的态度让人有冲动投入人生 。 欠缺这份冲动 , 人就会安静地淡出游戏 。
3. 猛男必备:消费和审美上的可爱化
大龄儿童的消费是具有可爱化导向特征的 , 2020 年的两个数据大概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 2020 年 , 售卖盲盒的泡泡玛特市值一度接近 1600 亿港元 , 玩具积木制造商乐高的全球收入超过了 58.7 亿欧元 。
成年人对于可爱物品的消费需求也被众多品牌发现 。 Gucci 把哆啦 A 梦印、米老鼠和皮卡丘印上了奢侈品包 , Puma 把马里奥和路飞印上了运动鞋 。 可爱的动漫形象 , 成了一部分人购物车里的常客 。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 Donald Winnicott 认为 , 幼童在离开母体转向外部现实世界时 , 会试图寻找一个「过渡性的客体」作为母亲的替代品 , 以缓解焦虑 。 而成年人出现紧张情绪时 , 这些可爱的玩偶 , 也会成为他们给予自己慰藉的工具 。
除了消费 , 大龄儿童在文化上也有可爱化的倾向 ,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猛男 meme」 。 现在的猛男文化并非是拳拳到肉的竞技场搏斗 , 反而代表着粉嫩、柔软、可爱 。 在微博@虎扑的步行街 上搜索「猛男」 , 你能够得到的不仅有健身房的 battle , 还有「小奶猫和小白兔的超治愈互动」和「猛男还爱看小熊」 。
可爱的产品和文化 , 已经成了现代大龄儿童缓解压力的途径之一 。
4. 部分微博网友:思想观念的“纯真化”
在西方文化中 , 「纯真」这一观念的集中表达首先出现在神学领域 。 《圣经·新约》中 , 无论对圣婴耶稣描写 , 还是耶稣珍视儿童的态度 , 都彰显了儿童的纯真圣洁这一概念 。
但在英国公开大学的人类学教授 Mary Jane Kehily 的一次考察中发现 , 「儿童的纯真在社会、道德和情感上是不成熟的」 , 他们的纯真性往往带有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特质 。 而这种缺陷也在现在的部分大龄儿童身上体现——比如微博网友和许多饭圈粉丝的身上 。
现在部分微博网友的观点是偏保守的 , 他们希望你在发生重大事件时 , 能够首先亮出你的立场而非观点 , 以便他们辨别「是敌是友」 。 这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 只有好人和坏人 , 没有反转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