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三 )


5. 老了也可以年轻:审美情绪的叛离性
近几年 , 越来越多「潮酷」的老年人出现在大众视野 。
传统观念中 , 成年人的审美会向深奥、抽象等方向靠拢 , 儿童的审美则具有简单、炫彩、夸张和可爱等特质 。 但在大龄儿童的眼中 , 他们并不在意这些来自于社会的规训 , 而是「叛逆地」接受儿童向的审美 。
主持人蔡康永的衣服上永远都有一些非常规的设计 , 综艺咖大张伟的发色和发型也不像「传统成年人」那样规整 。
他们所代表的大龄儿童 , 是对「成年人」定义的一次集体逃离 。 他们对于「成年人应该 ×××」的价值观也作出了自己的反抗 。 这也给如今的大龄儿童们提供了发展模板 。
所以 ,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成年儿童
大龄儿童的出现 , 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和「成年人」概念模糊的结果 。
刚开始 , 区分儿童和成年人的标准是年龄 。 儿童和成年人在学校凭年龄被分隔 , 更年长的人拥有更强的读写能力 , 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 成年人也逐渐成了儿童学习的对象 , 形成了一种「成人思维」与行为模式 。 儿童和成年人在生理和智识上都区分明显 。
但现代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 。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
电视的出现 , 向曾经的「儿童」提供了一种不需要门槛便能获得信息的方式 , 打破了成年人对于信息和学识的垄断 。 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界限 , 也不再单纯以学识来划分 。 在电视之后出现的互联网 , 更是进一步地模糊了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界限 。
除此之外 , 原本区分儿童和成年人的是「成就威信」 。 但现在通过互联网 , 成年人发现 , 当自己还普普通通上着班时 , 00 后已经成了 CEO , 掌握了八国语言、拿到了藤校的 offer , 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成了石墨烯科学家……这些事实让成年人树立的权威再次倒塌 。
语言|不长大的“巨婴”,是怎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
文章图片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 , 当个人的「后台」秘密行为被暴露时 , 个体会焦虑不安 。 当现代媒体将成人的「后台」空间几乎无保留地暴露给孩子 , 成年人全知全能的权威下降 , 并且已经无法通过表演继续维持「成人」地位时 , 一部分人便会不再惧怕暴露 , 而是希望摆脱角色扮演的束缚 , 并反向追求曾经属于儿童的自由天真 。
此外 , Kidult 文化的出现 , 也和社会整体的「媚青」氛围有关 , 由于年轻人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 也是社交网络时代声量最大的群体 , 整个社会的焦点集中在「后浪」身上 。 于是 ,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身体和样貌、年轻人的说话方式 , 垄断了当代审美 。
各路博主 KOL 提供了大量优质「年轻人」样板 , 但中年人、老年人的范本只有一种:「成功」 , 但这种「商业领袖」式的成功对大多数人而言 , 难以模仿、难以企及 。 三四十岁的中年人 , 一旦和年轻人更接近 , 就可以摆脱「油腻」的指责 , 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 于是 ,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 , 近乎被动地 , 接受和迎合年轻化的生活方式 。
但另一方面 , Kidult 也遇到了一些和「躺平、摸鱼」相似的处境 。 由于社会主流仍然把「年龄」和「成功」进行强关联 。 30 岁的你还在纠结应该购买 PS5 还是 Switch 时 , 身边的人却在相同的年纪 , 接连完成了结婚、生子、购房等一系列「30岁里程碑」的大满贯 。 如果你还是无法遵守诸如「三十而立」的年龄规训 , 似乎就在和社会背道而驰 , 焦虑情绪可能更加让人难以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