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丨延河有约: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话题丨延河有约: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本文图片

本期嘉宾:
刘向东 海 男 吴投文王士强
孙晓杰 田凌云 空灵部落 章 炜
同质化类似于千人一面 , 如出一辙 , 既缺少独特个性又缺少显著特征 。 在降低了写作门槛的时代 ,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烂诗、庸诗与伪诗 , 犹如生产流水线一般源源不断地大批出现 , 从而混淆并迷惑了民众对诗歌的认知 , 颠覆了诗歌的美学趣味与判断价值 , 打破了诗歌领域的生态环境 。 这种诗歌的悲哀 , 为学界所不耻 , 导致令人敬仰的大作并不多见 。
要避免诗歌的同质化 , 首先要决绝“合唱” , 拒绝人云亦云 , 增强创新意识 , 积累知识经验 , 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谱系 。 虽然近年来 , 批评界关于诗歌同质化问题频频发声 , 但大批效仿者、追随者依然存在 。 然这些效仿者、追随者时隔不久 , 便云烟消散 。 常言“功夫在诗外” 。 诗的本质是自由 , 是语言思想修辞技巧等层面的不断打磨 , 寻求诗性表达的一种写作方式 , 隐含着人类的共知与情感 。 这种创作个体 , 绝非是人云亦云 , 它给我们提供了的空间应该是多元的 , 丰富的 , 更是广阔的 。
独特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 令人拍案叫绝的诗歌也绝非一日之功 , 所以我更崇尚那种慢写作和有效写作 。 对于一个严肃写作者 , 应严重抵抗这种同质化写作 。
——王琪
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刘向东
若问我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 说实话 , 我不知道 。 因为这个话题 , 在我看来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 如果说古体诗词创作因为格律限制和唱和风气等原因 , 表面上有同质化倾向 , 实质上 , 李白的白还是不同于白居易的白 。 诗为心声 , 一人一声 。 单拿新诗来说 , 但凡是好的 , 表面上也很少有同质化问题 。 我写过一本《读诗记——人间好诗读本》 , 写到62位外国诗人和87位中国诗人 , 个个特色鲜明 , 独一无二 。 最近我见唐山学院杨立元教授写了一部《滦河诗群论稿》 , 其中有46位诗人专论 。 滦河是我老家燕山的一条河流 , 按说 , 这个流域的诗人 , 有共同的精神原乡 , 有相对一致的生活和文化底色 , 有可能存在写作的趋同性 , 好在没有 。 郭小川、李瑛、刘章、张学梦、韩作荣、李小雨、大解、韩文戈、霍俊明……熟悉现当代诗歌的读者一看这些诗人名字就知道 , 他们活在差异中 , 谁和谁都不一样 , 各有各的天赋和追求 。
那又为什么要讨论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呢?必要性在于 , 迅速帮助作者发现自我 , 学会以个体的方式去感悟、发现、表达 , 提升写作的自觉性 。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 , 确实发现许多来稿同质化 , 比如泛抒情、喊口号 , 把诗当成某种工具 , 比如赶浪潮、跟风 , 把诗当成个人化的小型叙事……问题出在哪儿?说得直白些 , 是还不知道诗为何物 , 或者知道 , 但不把诗当诗 , 或者缺少阅读 , 没有见识 。 类似的所谓写作 , 要么是模仿 , 要么是抄袭 , 照猫画虎 , 照葫芦画瓢 , 要么是制作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东施效颦 , 亦步亦趋 。 严格说起来 , 这些与真正的创作还没什么关系 , 一点儿也没有 , 半点儿也没有——我自己就是打这儿走过来的 。
|话题丨延河有约: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本文图片

刘向东一级作家 , 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主编 。 出版有诗文集《母亲的灯》《落叶飞鸟》《诗与思》《沉默集》《读诗记》等28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