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丨延河有约: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五 )


|话题丨延河有约: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本文图片

田凌云1997年生于陕西铜川 。 诗歌见《芙蓉》《钟山》《十月》《西部》《扬子江》《长江文艺》《星星》等刊 。 参加第八届十月诗会、第二届星星全国青年散文诗人笔会等 。 获第五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第三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等 。
空灵部落
诗歌文本展示于人的不外是内容和形式 , 要避免诗的同质化就必须在其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上持续用力 , 直至找到有自我特质与辨识度的创作方式与别人不可超越的非概念化的新颖主题 。
当代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写过一本书《影响的焦虑》 , 如果没有定力 , 阅读的影响显而易见 , 同质化就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 人们往往将盖棺定论的历史经典作为写作的参照范本 , 这无可厚非 。 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使自己的作品与其回避而不撞车 , 要独辟蹊径走无人走过的诗之路 , 或与经典作品进行悖论式的方向写作 , 这是不少成功者的有效法宝 。 所谓挑战大师 , 好听一点是向大师致敬 。
写什么与怎么写谁更重要?这个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且无定论 。 我认为一个都不能少 。 在避免同质化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艾略特说:“形式会刺激内容 。 ”诗歌的形式现已过于固化 , 对于形式的变化如同在讲建筑结构 , 诗人应该也是建筑师 , 建筑也是有灵魂的 。 写诗的手段就是要创新句式 。 实际上小说也是如此 , 譬如托尔斯泰、马尔克斯小说的经典句式 , 即便是张枣的诗歌句式都铭刻于心 。 诗歌推进的速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因而诗人一直寻找的不是创作秘笈 , 而是有自己独特标识的言说方式 , 如有 , 那恭喜你 , 你成功了 。 纵观中外诗歌发展史 , 往往有新的语言言说方式 , 也就产生了新的流派 。
在诗歌的内容上 , 如果紧盯母爱、爱情、乡愁等这些诗歌主题 , 要出新是难上加难 , 且同质化不可避免 。 应当说经过无数人的排列组合已被人写尽 , 经典之作甚多也都无法超越 。 而唯有在挖掘人性这个方面是永无止境的 。 彰显诗歌的力量在于其尖锐性 , 诗的尖锐不是指向别人 , 而是针对自己 。 诗歌写作就是在自我反省 , 是一次灵魂的忏悔 。
|话题丨延河有约:如何避免诗歌创作的同质化?
本文图片

空灵部落本名杨华 , 现居四川自贡 。 四川省作协会员 , 出版同仁诗文合集三部 。
章炜
考德威尔曾经对诗歌发表过尖锐的批评 , 他认为诗在技巧上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 , 越来越脱离现实世界 , 越来越成功地坚持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和个人的感觉 , 以至于完全脱离社会 。 大多数人不再读诗 , 不再觉得需要诗 , 不再懂得诗 。 诗从整个社会中的一种必要职能 , 变成了现今的少数特选人物的奢侈品 。 这段评论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现状也有一些类似 。
在消费语境之下 , 当代诗歌“同质化”姿态 , 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 作为读者 , 似乎感觉来自现实又逾越现实 , 具有理想、热度、冷度和情怀的诗歌变得稀有了 。 尤其是各类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诞生 , 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诗歌同质化创作的危机 。 当然 , 将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一个方面都是偏颇的 。 同质化文学趣味的泛滥, 使得当代诗歌容易普遍流于“庸常” , 必然会出现所谓创作套路和创作规律 ,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疏离 , 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共鸣” 。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逐渐同质化的诗歌鉴赏与批评 , 着力于寻求一般性规律与共同的方法 , 往往以失去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意味为代价 , 将诗歌导向概念化和扁平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