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在群山之间,找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 四 )


这部书|在群山之间,找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
文章插图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
陈东捷:当驻村第一书记,更多时候要靠自己想办法。陈涛是纪律性比较强的一个人,乡村是另一个生活节奏。他把原来的生活状态解构,重新建立一个结构。所以书里生活质感和丰富性体现得非常强。“我”作为一个叙述者,同时也是写作对象。他在书里不止呈现了扶贫工作,同时他不掩饰自己的孤独感,甚至是一些怯懦的情感也不掩饰。这是一段人生中很完整、很有价值的经历,但是过程里有复杂的变数,包括微妙的瞬间,书里都有呈现。陈涛的语言文字很简约,不夸张,不张扬。如果是很夸张、很张扬的内容,看了第一行就不想看第二行。陈涛的文字很简约,很质朴,写事件点到为止。比如建路灯,乡村的黑暗那么寂静,像被世界抛弃了一样的寂静。建路灯以后,有人在路灯下交谈。这一段就结束了,他没有继续写下去。这意味有慢慢延展的空间。
这部书|在群山之间,找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
文章插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
张莉:我写过一篇文章《散文是有情的写作》,写散文的时候,骨干、灵魂已经有了。怎么把它变成有血有肉,能够令人感动的文字,需要作家作出很大努力。努力首先是行动,你怎么理解农村和农民的关系,其次你怎样表达这种关系。 我们读《在群山之间》不违和的地方在于,作者完全把自己沉入到这个空间和环境里面,把他当成一份子,那些困难、忧虑他都有,他不是旁观者,或者来了就走的形象。他对自我的认识非常好。这是一个心灵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把自己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写出来了。当驻村第一书记,不光是他来做一件事,这片土地同时滋养人。陈涛把这种互动关系写出来了。这使他的作品显得非常有质感。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其实散文写的东西很简单,我之所见,我之所感和我之所思。但是好的散文一定是把我之所见、我之所感、我之所思非常恰切融合在一起。能把我之所见、我之所感写好就已经很难得了,尤其是非虚构作品。我之所思,我之所辩更难写。陈涛的分寸把握得特别好,他具备处理的写作技术、写作技巧。陈涛的文学修养在这里,这些修养滋养着他能够处理情感表达的分寸。这是特别重要的。
这部书|在群山之间,找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
文章插图

《在群山之间》作者陈涛
陈涛:《在群山之间》围绕两年驻村经历,它是第一本书的增订版,撤换了2篇文章,增加了6篇文章,再加上后记,有五万字的样子。在写的过程中,我不想写成一本挂职笔记,而是想通过一篇篇文章记录下我对生活真诚的感触和思考。我写这本书,也算是一个记录,把那段时间里一个真诚的自我展示出来,写下来。接下来我会写一本关于乡村教育的书,等这本书写完之后,我对这段生活就有一个完满的交代,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设想。
这部书|在群山之间,找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
文章插图

中国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
【 这部书|在群山之间,找到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宋强:陈涛在生活中,是一个内心感情很少表露的山东大汉。在他写论文最痛苦的时刻,有一次给我打电话,当时他还在池沟村。因为驻村没法照顾孩子,他心里很焦灼,电话里流露过一些。后来,我没有想到他写这样一本书,把个人的经历凝聚进去。《在群山之间》有主题出版、脱贫攻坚,也有个人、真实、心灵,这些要素构成了这部书的支架和框架,让其能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经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挖掘《在群山之间》的价值,希望更多读者能够关注到这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