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风|有肉无骨,才是丑书!

书法艺术中的”骨”与”肉”之论,主要指的是书写中呈现出的笔力或笔墨问题。汤临初在《书指》中说:”不知骨生于笔,肉成于墨,笔墨不可相离,骨肉何所分别。人多不悟作书之法,乃留意于枯搞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浓重臃肿以见肉,二者不可得兼,并其一体而失之。”
书风|有肉无骨,才是丑书!
文章插图

王僧虔也曾经在《笔意赞》中谈到”骨丰肉润”,实际上强调的是”骨”自力出,”肉”自润生,这样的线条才能够经得起推敲。这些言论都说明了书法中”骨”与”肉”的表现与书法的笔法和墨法运用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书法中的”骨”与”肉”之美是笔墨技法造成的。
在传统书画品评中,虽作品中的主要艺术语言是线条和笔墨,但论者最为看重的还是作品内在的气韵和格调,气韵高低是评判书画水准的最高标准,但”骨”与“肉”这种外在的”形”,已然对作品的内质格调和气韵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南朝时期,梁朝袁昂就在《古今书评》中说:”蔡邑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书有”骨气”后,才有”神”韵,表明了”骨”与”肉”对书法内在气韵的影响。
书风|有肉无骨,才是丑书!
文章插图

此外,清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讲:”用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使骨肉停匀,气脉贯通,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满取肥,提取瘦。太瘦则形枯,太肥则质浊。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形质不健,神采何来?肉多而骨微者谓之墨猪,骨多而肉微者谓之枯藤。”【 书风|有肉无骨,才是丑书!】
另外,在古代书论中,古人经常将书法的”骨”与”肉”和”肥”与”瘦”并论,把“肥””瘦”参与到”骨””肉”的审美评价体系中来。
如”骨多肉少则瘦,肉多骨少则肥。惟骨肉相称,然后为尽。或谓荆公知骨而不知肉,今见是此经,则知传者不识荆公书,邃以常所见清劲为瘦也。”叫这段评价王安石书法的论述,把”骨”与”肉”和”肥”与“瘦”的对应关系也紧密联系起来。继而认为”骨”多“肉”少,即为书风偏瘦,反之即为偏”肥”。
书风|有肉无骨,才是丑书!
文章插图

书史上将”骨”与”肉”和”肥”与”瘦”对应的,不在少数。如明代王佐在跋《黄庭经》中提到:“《黄庭经》刻本,出于泰州者,伤于骨胜,出越州者,病于肉多。此本乃北方古刻,肥瘦适均,而神意俱全,信为佳本,海内绝无而仅有者也。”这些书论都说明了书写中多“骨”则代表”瘦”,多”肉”则代表”肥”的书风评价标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书法中的”骨”与”肉”,多指作品呈现出的形态和线条特质。
书风|有肉无骨,才是丑书!
文章插图

当然,书法艺术中体现的”骨”与”肉”的影响因素,不单单是书家的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同时与书写所用的工具材料如毛笔和纸张的搭配,墨色与纸张的搭配,以及其他书写工具等,有着紧密联系。甚至与书家的创作心境和综合素质都有着千丝一万缕的关联。
从整体来看,书法品评中,以”骨”见长的往往代表雄健、力度和刚劲的书风,而以”肉”见长的往往倾向于媚趣和柔美的书风。在古人书论中,不论是直接以”骨”论书,还是借”骨力””骨气””骨法”等词语表达的观点,品评者大都集中在字体点画、文字结构或作品整体书法风格上,这都是对挺拔遒劲、雄强刚健书风的一种表达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