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

澎湃新闻获悉 , 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Claude Hudelot)于8月15日辞世 , 享年79岁 。 鱼得乐曾先后促成了奥赛博物馆在上海的印象派大展、卢浮宫的版画展 , 蓬皮杜的“新浪潮”展览 。
鱼得乐是研究中国的专家、广播制作人、纪录片导演、展览策展人 。 这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多才多艺的人才 , 以他的热情和洒脱为法国在亚洲的文化合作奉献了十二个春秋 。
【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的李向阳对澎湃新闻回忆道 , “无论是他的性格、为人、执行力 , 他都是上海美术馆最亲近 , 最靠谱的一位朋友 。 在他的帮助下 , 上海美术馆实现了很多对美术馆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项目 。 如2003、2004年中法互办文化年中 , 上海美术馆的印象派大展等 。 ”
鱼得乐(Claude Hudelot)于1942年出生于法国尚索 。 1961至1962年 , 他在孟买完成了中学学业后回到了法国 , 在巴黎东方语言与文明学院学习汉语 , 于1967年获得学位 , 1969年获得中国当代史硕士学位 。
鱼得乐是研究中国的专家、广播制作人、纪录片导演、展览策展人 。 这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多才多艺的人才 , 以他的热情和洒脱为法国在亚洲的文化合作奉献了十二个春秋 。 他曾在中国北京和上海就任文化专员 , 并担任过法日关西文化中心和京都九条山艺术驻地(Villa Kujoyama)负责人 。
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
文章图片

鱼得乐
法国驻上海文化领事柯梅燕(Myriam Kryger)回忆道 , “鱼得乐与中国的故事犹如一团时光久远、生生不息、光芒四射的火焰 。 他于1964 年首次前往这个国度 , 乘坐东方快车与当时在香港工作的父母团圆 。 那时他的父亲是法语联盟的主任 , 他的母亲则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小型法国学校 。 漂泊游离、倾情亚洲和专注文化教育交流 , 这些也是这个家族的传承 。 鱼得乐的一位兄长曾担任过香港法语联盟的行政主管 , 而另一位是法国中学的校长 , 他们两人都因被派驻到各自机构担任领导工作而足遍天下 。
“在第一次踏入这个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外国人所能到访的中国之后 , 回到巴黎的鱼得乐开始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学习汉语 , 并潜心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 , 从事了几年的教学工作后 , 着手撰写有关当代中国史的著作 。
“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热情似火的中法交往使者 , 并时常投身于一些大胆创新的事业 。 1979年他再次来到中国 , 制作了一系列报道 , 为法国文化广播电台(France Culture)提供了50小时的播出内容 , 探讨和描述了一个刚刚对外开放并开始迈入历史新阶段的中国 。 ”
1985年 , 时任法国拉罗谢尔文化馆(现为La Coursive国家剧院)馆长的鱼得乐曾在拉罗谢尔组织过赵无极的个展 , 后又随画家前往中国 。 赵无极于1948年赴法之前曾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和教学 。 这位抒情抽象的天才当时应母校之邀回杭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 , 众多的学生和教师从全国各地涌来 , 与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的赵无极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会 。 赵无极的创作灵感既受到道教传统的孕育 , 又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滋养 。 鱼得乐带回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赵无极的中国之行》 , 该片随后在法国电视台播出 。
在广播和电视领域 , 或是作为拉罗谢尔文化馆馆长和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艺术总监的鱼得乐 , 业已经历丰富、成就斐然 , 他于 1991年入职法国驻北京大使馆 。 在当时国际艺术家的来华展示非常稀缺的情况下 , 他协调了罗丹在中国的首次展览和苏拉热的首次回顾展 。 他还是在北京的首个法国音乐节(现称为“夏至音乐日”)的发起人 , 多年后这个音乐节才真正地落地生根并扩散到中国的其他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