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 二 )


继续着为法国在亚洲的文化交流服务 , 鱼得乐从中国来到了日本 , 并于 1994 年主管法日关西文化中心和刚对外开放两年的京都九条山艺术驻地 。 在四年的工作中 , 他成功地推动了法国在海外最负盛名之一的艺术居所的发展 。 之后他又回到了巴黎并重新与视听部门建立联系 , 制作或主持新的广播和电视节目 。 随后 , 他导演了多部关于中国的影片 , 包括《上海 , 新的中国模式》 。 几年后 , 即从 2002 年到 2007 年 , 他移居到“东方巴黎”担任文化领事 。
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
文章图片

法国奥塞博物馆馆长塞尔日(左)当年在上海美术馆向媒体采访人员介绍布展情况 。
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
文章图片

马奈《吹笛少年》 , 油画 , 1866年 , 巴黎奥赛博物馆
2003 年至2005 年在中法互办文化年的推动下 , 中法文化合作盛况空前 , 而此时他正好在上海负责合作项目的协调 , 成为了在这个岗位 , 在这个时期的骨干 。 他促成了诸多气势恢宏的原创活动:如 F 组合为中国之法国年在上海开幕而举办的大型焰火表演;以及声名大振的展览项目:如奥赛博物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展 , 还有2005年蓬皮杜中心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展览“新浪潮 , 法国当代艺术一瞥” , 成为了这所法国著名机构与中国之间情缘的起点 , 从而在14年后开启了在上海的“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
曾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的李向阳对澎湃新闻回忆道 , “鱼得乐在上海期间也正好是上海美术馆(现上海历史博物馆所在地)搬家筹备期间 。 从美术展览馆跨越到美术馆、博物馆的这一历史进程中 , 我们与很多朋友有过合作 。 这其中 , 法国朋友鱼得乐是合作者中最务实、最有效的 , 无论是他的性格、为人、执行力 , 他都是上海美术馆最亲近 , 最靠谱的一位朋友 。 在他的帮助下 , 上海美术馆实现了很多对美术馆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项目 。 2003、2004年是中法互办文化年 , 也是上海美术馆最辉煌的一年 , 先后举办了奥赛的印象派、卢浮宫的版画展 , 蓬皮杜的’新浪潮’展览 。 ”
“以奥赛印象派展览为例 , 期间 , 他帮助我联系奥赛的馆长 , 多费周章后为美术馆拿到了项目 。 那时候展览展期是40天 , 看印象派展览的观众比现在还要热情 , 甚至是通宵达旦排队 , 里三层外三层排了很多圈 。 再比如双年展 。 双年展从1996年第一届开始 , 历经坎坷 , 当时美领馆、英领馆、法领馆、德领馆经常会有外交官员来 , 其中法领馆是竭尽所能的帮助我们一起谋发展 。 当时鱼得乐是文化领事 , 经常向我们推荐艺术家 , 举办活动 。 那时候条件不如现在 , 但大家做得都很开心 。 ”李向阳说道 。
上海|他曾促成了印象派上海大展,中法文化使者鱼得乐辞世
文章图片

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2004年上海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
此外 , 摄影是鱼得乐的另一大钟爱 。 他主持过两年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 并在法国举办了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国摄影师的展览 。 几年后 , 他还策划了其它一些展览 , 例如 2003 年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期间举办的毛泽东专职摄影师侯波和徐肖冰的作品展 , 或是法国之中国年期间在蒙马儒修道院举办的“上海婚礼”摄影展 。
据悉 , 从 2014 年开始 , 鱼得乐一直在法国和巴厘岛两地间度过他的时光 。 他在巴厘岛择地而居 , 房子坐落在火山下面的山坡上 , 可俯瞰大海 。 他继续以敏锐的眼光和生辉的妙笔关注中国 , 在其博客上撰写了大量文章 。 鱼得乐不仅对当代文化艺术密切关注 , 同时又对远祖仪式充满着好奇 , 他于是又一头扎到对巴厘岛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 。 他骑着摩托车在岛上穿梭往返 , 探寻岛上最偏远的角落 , 并于近期开始发布有关海岛每年这个时候举行的葬礼仪式的一系列照片和文字 。 在他去世前几天 , 他仍在分享他对巴厘岛及其居民、文化和传统的赞叹、惊奇和眷顾 。 为了继续探索这个他热衷的世界 , 他还刚刚买了一艘帆船 , 准备在巴布亚开展一个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