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专访|诗人谈骁:“我总是迟到,我写下的一切都已逝去”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有一首运思精妙的小诗《三个最奇怪的词》:“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 /我打破了它 。 /当我说‘无’这个词 , /我在无中生有 。 ”这首诗提及的三个词都存在能指与所指的悖反关系 , 对于习惯用词语命名世界的诗人来说 , 这样的时刻无疑令人沮丧 。
青年诗人谈骁的新诗集名为《说时迟》 , 对他而言 , 令人沮丧的倒不是词语自身的悖论 , 而是词语的迟到 。 “人生正在经历 , 此刻转瞬即逝” , 诗人的感受总是落后于正在发生的鲜活生活本身 , 相应的词语则更迟到来 。
谈骁的诗歌语言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 , 稳重而节制 , 善于在叙事的同时展露情感的褶皱 , 看似平白无奇 , 实则内蕴丰厚 , 正如臧棣指出的那样 , “随着诗的叙事精确地展开 , 故事性和寓意性互相渗透 , 互相反衬;原本孤立着的碎片般的私密经历 , 经过寓意氛围的折射 , 突然转变为对人生经验的一个缩影般的隐喻呈现 。 ”
自然和亲人 , 是谈骁大部分诗歌的主题 , 无论河流还是泥土 , 女儿或者父亲 , 在谈骁笔下都被描摹得真实可感 , 没有丝毫的变形与抽象 , 任事物如其所是 , 于平凡中灿烂生辉;诚实 , 是谈骁诗歌最珍贵的品质 , 读其诗仿佛亦能想见其为人 , 踏实 , 忠厚 , 对生活富有热情 , 与浮夸炫技绝缘 。
生于1987年的谈骁目前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担任编辑 , 曾出版诗集《以你之名》《涌向平静》 。 借着新诗集《说时迟》出版的机会 , 澎湃新闻对谈骁进行了专访 。
经验|专访|诗人谈骁:“我总是迟到,我写下的一切都已逝去”
文章图片

谈骁
澎湃新闻:还记得你写第一首诗是什么时候吗?最初的文学启蒙是如何完成的?
谈骁:我的第一首诗写于2000年 。 那时我在镇上读初二 , 同桌的父亲经商 , 被传为镇上的首富 。 有一天 , 同桌对我说 , 他父亲给他买了一台电脑 , 他可以把我写的作文敲到电脑上 , 再打印出来变成“铅字” 。 没多久 , 同桌又说 , 把作文敲进电脑太累——他现学的五笔输入法还不太熟练——让我写些简单的、文字少的东西 , 比如诗 。 于是我写了一首古诗 , 写的是小学六年级毕业春游经过一个名叫“铁索口”的峡谷的所见所感 , 大概有十几句吧 , 如今我能记得的只有第一句 , “幽幽绝壁直通天” 。
我愿意把这首诗追认为我的第一首诗 , 那是我第一次以诗的形式来处理我的经验 。 我写作的对象——铁索口 , 也是我后来不断在回忆中确认的审美的开端 。 《说时迟》的后记里 , 我就详细描述了去铁索口的经历 。
我的文学启蒙和我的阅读史是同步的 。 最先的阅读来自父亲的藏书 , 小学五年级 , 我从书柜里翻出一本《三国演义》下册 , 翻开就是“马孟起兴兵雪恨”那一回 。 是《三国演义》 , 准确地说 , 是马超让我爱上了读书 。 后来我又读了《保卫延安》《张志明小说选》等 , 也有读不下去的 , 比如《艳阳天》《辩护大师斯丹诺》 。 1990年代 , 武侠小说流行 , 初二之前 , 我几乎看完了附近所有能找到的武侠小说 。 有个同学叫杨万志 , 他父亲在乡广播站工作 , 有许多藏书 , 我挑里面的《今古传奇》看 , 几本陈旧发黄的《收获》则被我弃之不顾 。 初二暑假 , 父母送我去语文老师家补课 , 语文老师要求我读完上下两卷本的《平凡的世界》 。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到严肃文学 , 囫囵读完 , 发现并不难看 。 这之后 , 严肃的文学杂志才进入我的阅读视野 , 但在我的家乡 , 这样的杂志是稀缺的 , 更多的 , 还是通俗的故事类杂志 。 到了2002年 , 我去恩施市读高中 , 才终于得以读到《十月》《当代》 , 读到卡夫卡、王小波 , 他们接替了曾经的武侠小说 , 完成了对我的第二次文学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