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戏曲电影里的“时空”

提起《大宅门》 , 大家都不会陌生 。 这部电视剧 , 曾经夺得央视年度收视冠军 。 即使二十多年过去 , 在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 , 仍有不少观众还愿意回看、回味这部电视剧 。 《大宅门》创作者郭宝昌 , 以其对传统艺术的挚爱、高超的艺术水平被人们关注 。 他先后创作了多部有关戏曲、京剧的艺术作品 。 作为出生于1940年代的“老北京”的郭宝昌 , 似乎京剧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根脉 , 是激发他艺术创作“爆发”的原始动力 。
最近 , 已年过古稀的郭宝昌又出版了《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 这本书是他对京剧“攒了一肚子的话要说” , “想看看能不能把京剧超前艺术观念中的道理说清楚” 。 作为一名从北电毕业、长期从事创作的导演来说 , 他有相关艺术实践的丰富经验 , 具有“他者”的身份 , 具有不一样的视野 。
【郭宝昌|戏曲电影里的“时空”】比如对于戏曲电影的思考 , 基于他对戏曲艺术的学习研究和电影拍摄实践经验 , 自然与众不同 。 他以拍摄《春闺梦》为例 , 阐释了他对戏曲与电影不同艺术特征的理解 ,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
一般以为戏曲电影是用电影胶片记录戏曲 , 用镜头作为手段记录戏曲即是戏曲电影 。 恐怕这只是戏曲与镜头碰撞结合的较浅层次 。 当把戏曲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来碰撞、结合时 , 那就会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 , 比如传统戏曲舞台上往往只有“一桌二椅” , 空空荡荡 , 环境、情感 , 都靠程式化的表演来实现 , 也就是说戏曲舞台时空是虚拟的 , 演员表演是虚拟的 。 但是电影往往需要具体的时空 , 需要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环境 。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果简单将空间“实化” , 让戏曲演员在一个实在的时空环境中去虚拟表演 , 是别扭的 。 然而 , 这种“实景拍摄”曾经还很流行 , 无论是戏曲的宣传片或是专辑 。
郭宝昌如何看待这“不伦不类的戏曲生活化状态”?他认为戏曲“时间是人物唱出来的 , 不受灯光限制 , 任意转变” , “空间是人物说和唱出来的 , 不受舞台景的限制 , 任意变化”……戏曲独特的时空观念 , 是戏曲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 也是戏曲程式化表演体系的支撑 。 时空 , 是导演创作时要处理的首要问题 。 生活的时空与艺术的时空并不能重叠一致 , 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 是考验创作者想象力、艺术水平的一把尺子 。
郭宝昌从时空观念入手来思考戏曲美学特征 , 思考时空与表演的关系 , 某种程度上有着实践色彩——不用“程式化”“写意”“虚拟”“间离”这样似是而非的概念描述 , 而是从戏曲创作的实际出发;也抓住了戏曲电影的“牛鼻子”——“这些特点(戏曲程式)如何用电影语言描述 , 才是我们唯一要做的(戏曲电影)工作” 。
郭宝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方法论”是立足戏曲的舞台性 , 一方面改革戏曲传统剧目 , 一方面更新电影语言——用“写意式的景别、意象式的电影语言、手工操作的质感 , 创造电影语言上的虚实相生与无中生有 。 ”他的思考与方法为戏曲、影视的创作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
郭宝昌的《春闺梦》被称为“新概念”戏曲电影 。 “新概念” , 可能意指对于戏曲、电影不同于别人的新见解 。 然而“新”的背后 , 是对传统的谙熟与继承 。 未来 , 戏曲可能与电影、与新媒体等等 , 有更多的碰撞 , 而创作者、思考者是否有充足的积淀与准备?
·戏外闲言· 叶生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