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找寻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与童真

“传统文化”是近些年来热门高频词 , 这几年我也尝试将传统中经典篇章融入阅读课 , 它像块巨大的磁石 , 自带厚重清幽的质感 。 那么 , “传统文化”有如此大的穿越力量直击心灵 , 我们又该怎样更好地走近它?
我其实也一直混沌 。 一方面是自身储备有限 , 另一方面 , “传统文化”好似如影随形 , 但又漫无边际 , 内容之宽、泛、深、厚 , 浩瀚得无从说起 。 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如何用钥匙打开它 , 走近它的有效路径又在哪儿呢?《陶渊明也烦恼》这本书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启蒙通识课 , 让我有很多顿悟和启发 。
作为读者 , 这是一趟奇妙的寻宝之旅 。 黄晓丹老师把我带上了一艘神奇的时空飞船 。 我在机舱里睁大眼睛 , 看到孔子眼里贪玩的儿子孔鲤 , 午后放下书卷偷偷溜出院落疯玩 , 原来圣人也为孩子无学而焦虑;穿越苏州古朴的庭院 , 看“侵云碍月”、听“延月梳风” , 后悔曾经走马观花的旅途里 , 枉行千里路;一边读 , 一边在购物车里放进《陶阉梦忆》《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镜花缘》……它们是我这趟时空穿梭游学归来的“伴手礼” 。
作为家长 , 我有点儿遗憾孩子已经完成了高中学业 。 如果女儿小一点儿 , 我会参照书中的经验跟她一起学习体验 。 当然现在也不迟 , 这几天沉醉书中 , 也引发了女儿的兴趣 。 好书 , 什么时候开始读都不晚 。 黄晓丹本是大学教师 , 写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 , 其实也是写给所有人的 。
作为教师 , 我的强烈愿望是希望推荐给更多家长读到它 。 初读第一遍后 , 第二次做了详细的PPT 。 既是为今后可能用到的分享做准备 , 也是因为自己熟悉内化感悟之需 。 这些年做过一些亲子共读 , 很多家长也如同书里提及的那样 , 缺少自我更新、完善和学习体验 , 只是希望一股脑儿把好东西塞给孩子 。 而我始终认为 , 好的家庭教育要从家长的学习和改变开始 。 在“双减”政策下 , 没有那么多教培塞满孩子的课余时间 , 家长更成为改善教育生态中的关键因素 。
《陶渊明也烦恼》之所以如此吸引和打动我 , 我想有这样一些原因 。
首先 , 它带着思辨真实表达 。 从书名开始 , 就注定是一本多角度、深层次看传统的书 。 作者有很多思考 , 不把经典捧上高高的神龛 , 那些我们隐隐觉得有些问题的“经典” , 书中会细细梳理 。 告诉我们作品的来龙去脉 , 为什么你会不喜欢 , 孩子有没有必要读、如何读、读多少合适 。 黄晓丹老师对史料透彻的研读 , 又结合实践做大量思考 , 所以书中的观点和主张既来得理性 , 也说得明白 。
比如《第三课 学〈诗经〉注定要虎头蛇尾吗?》《第十六课 〈弟子规〉究竟要不要背》《第二十六课 不爱读“四大古典名著” , 原因在这儿》 。 从《诗经》里的祭司语言 , 到《弟子规》是清朝一个终身没有中举的老秀才所作 , 再到“四大古典名著”的出版缘起 , 这些经典通过黄晓丹老师剖析 , 很容易就通透了 。 书里 , 她也直言:“虽然看完了 , 但事实上一点儿都不喜欢”“虽然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 但我依然不喜欢它们” 。 直爽的敢爱敢恨 , 是一种姿态和勇气 , 读过了许多圣贤经典 , 也更容易做真实自在的自己 。 文字中的果敢坚毅 , 来自理性溯源 。 这样结构性的认知 , 不仅不会让读者排斥 , 反而是更开阔的接纳和理性的认同 。
其次 , 源于对内容的精准把握和阅读心态的细腻揣摩 。 写“传统文化” , 如同展开一个巨幅古老画卷 , 找到如此宏大话题的切口并不容易 。 然而 , 黄晓丹老师每个课题的切入都很精准 。 比如:爱情自古就有 , 为什么到了中国戏曲文学时走向巅峰 , 原来是戏曲里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独白所致 。 读到《牡丹亭》里杜丽娘为爱死去活来 , 我拿出家藏的戏剧绘本 , 久久沉迷在那片绚烂的色彩里 , 对生、死、爱都有了新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