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王安忆:小说写作能不能教与学?( 三 )


到田子坊开工作室 , 再接着 , 艺术家们相继而至 , 把空置的厂房全占用了 。 然后 , 居民们捕捉到商机 , 将自家的住房开辟店铺 , 餐饮、服装、礼品 , 因是弄堂居住的格局 , 所以店铺都是一小间一小间 , 亭子间里一爿 , 灶披间里一爿 , 天井搭了顶棚 , 阁楼上又一爿 , 因地制宜反成风格 。
所以田子坊的形成和新天地不一样——新天地是由政府引进资本建设的 , 只不过利用弄堂房屋的概念 , 实际上是推倒旧居 , 平地而起;田子坊则是自发 , 在民宅的格式里逐渐形成至今还有居民在里面生活 。 这个区域的成分就非常丰富 , 是商圈 , 又是创业园区 , 同时还是民居 , 而在弄内外墙上 , 可见得铜牌上记载着1958年工厂的名字 , 见证着那一段历史 。
我和同学说:你们到田子坊实地走访一下 , 咖啡馆坐一坐 , 可以跟店家、住户聊天 , 也可以在网上搜集数据 , 然后写一个小说的开头 。 这个小说可以是在过往的田子坊里发生 , 也可以是现在的田子坊 , 可以是过客的故事 , 也可以是历史的故事 , 总之 , 就是和田子坊有关 。 什么叫开头?就是必要有条件往下发展 , 这条件包含事情推进的动力和可能性 , 不是立刻结束 , 所以就要有一个稍大规模的计划设定 。 这便是我给出的命题之一 。

世事洞察皆文章
同学都很喜欢写作 , 能够考取我们硕士 , 无疑具有一定的行文基础 , 描述人和事也很生动 。 他们最擅长叙述自己的情绪 , 多少也是被时下风气所影响——网上的博文、受报章出版鼓励的青春写作 , 所以 , 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字 , 结果却奇怪地彼此相像 , 趋于同质化 。 而到了课
堂 , 面对虚构的叙述 , 描绘他者的生活 , 却都觉得下笔困难 。 我很注重开头 , 因开头决定写什么 , 同时还要决定如何写下去 , 它带有布局的意义 。 好的开头是有前瞻性的 , 给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 可继往开来 。 例如说鲁迅故居一题 , 有个女生的开头很有意思 , 她写鲁迅生下海婴以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鲁迅和许广平生下海婴后 , 鲁迅包办婚姻的妻子朱氏在书信里多次要求看看海婴 , 但终于没有成行 。 这个女生就设想朱氏来到了他们家 , 接下来会发生
【王安忆|王安忆:小说写作能不能教与学?】什么事情呢?这是很让人兴奋的假设 , 它很能够调动我们的日常经验 。 这一类的故事似乎没有时间性 , 哪个时代 , 哪个地区 , 哪个人群都会发生 , 而各种情节常演常新 , 结局也常有意外之处 。 尤其是 , 鲁迅和许广平 , 还有朱氏 , 是这样新式的旧式关系 , 以一种绥靖的方式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 朱氏这一上门 , 默许就变成明示 , 可谓新旧文化大对决 。
写这个开头的女生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 , 是应届本科毕业生 , 很年轻 , 也很单纯 , 无论心智还是阅历远不够补充情节和细节 , 将她的假设扩展 。 于是 , 故事走向罗曼蒂克的三人行 , 尖锐的现实感消失了 , 事情有些进行不下去了 。 往往这样 , 很多同学在开头之后就丧失了信心 , 要求放弃 , 重新来一个 。 对此我是不赞成的 , 写作就是要克服困难 , 才能进深 。 重新开始似乎生出新的希望 , 事实上 , 很可能还是难以为继 。 因为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 换一个场景 , 又卷土重来 。 但是 , 她的设想太有挑战性了 , 不仅是她 , 包括我们所有人 , 都不知道这三个人加上海婴将构成什么样的家庭格局 。 我们大家都热情地参加到讨论里 。 其时 , 有一个女生提出建议 , 在我看来 , 她的建议是讨论中最有价值的 。 这个女生不是应届报考的 , 而是在职生 , 已经结婚生子 , 年龄稍长于同班同学 , 她家在农村 , 自小生活在族亲伦理之中 。 她想象朱氏来到以后 , 鲁迅的家庭结构是这样的:朱氏更像是许广平的婆婆 , 海婴则像是孙辈 。 她的生活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画面 , 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新的秩序建立起来 , 于是 , 故事可以发展了 。 所以写作和自身的经验很有关系 , 也许真没有神童这一说 , 不存在文学神童 。 这四个人的关系规定妥了 , 就可以考虑彼此间的互动方式 , 继而讨论到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 比如说 , 他们在不在一桌吃饭?萧军、萧红来了 , 朱氏会不会出面接待?他们说话聊天 , 朱氏会不会插嘴?如果去除“封建婚姻”的标签 , 她未必是那样无味的人 。 鲁迅去世后 , 学生到北京阻止她卖书 , 说是大先生的“遗产” , 她回答 , 我也是大先生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