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去世,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的讲授和著述|逝者( 二 )


年轻时在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的林西莉
管平湖的学生王迪成为林西莉的老师,而其他人也不时过来指点几句。古琴研究会有着与外面的压抑不同的气氛,林西莉在2006年出版的《古琴》中描述,这些人有着“那种只有智慧的长者和高僧才有的明朗的脸”。如今讲起他们,林西莉依然动情,她说,自己在那里遇到了11位极好的人,他们能够解答她关于中国建筑、哲学、诗歌的一切问题……让她真正了解和领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后来才理解这两年对我有多重要,它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段经历实在是一段传奇。那时的中国处在“大跃进”和“文革”之间,虽穷困艰辛,却也相对平静。溥雪斋、管平湖、査阜西这几位老一辈的琴师,在1966年、1967年、1976年先后告别人世,而林西莉尚还有缘与他们共处,听到他们琴箫合奏。
在林西莉快要离开中国回瑞典时,她想买一张自己的琴带回去,却无处可买。最后,古琴研究会竟决定送她一把明代的琴,叫“鹤鸣秋月”。这把暗红色的古琴现在依然摆在她的家中。而为了让她回国之后有曲可继续练习,他们又希望能录一些曲子给她。林西莉为此托人从香港买了当时最好的德国根德牌录音机,录下管平湖等古琴师为她弹奏的二十二首曲子。
讲授@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去世,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的讲授和著述|逝者
文章插图
《古琴》,[瑞典]林西莉 著,活字文化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1月
这盘珍贵的录音带,在林西莉回国后的忙乱中丢失多年。但就在2014年,林西莉兴奋不已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它。经过唱片公司的技术处理,磁带上录制的东西得救了。这些录音起码有十首是从未灌过唱片的绝版,林西莉决定把它们制成CD,将在今年10月与新版的《古琴》一起发行。
《汉字王国》讲述一个“故事”
离开中国后,林西莉和丈夫又陆续去印度、拉美等地开车旅行,1964年才回到斯德哥尔摩。林西莉重操教书旧业,在高中教授历史。一次,学校里的十八位中学生联名向学校提出,想学习汉语,林西莉毛遂自荐做他们的汉语老师。她借鉴高本汉的办法,不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造型生动的甲骨文、金文,让汉字活起来。
促使她开始写《汉字王国》的,就是这些在讲课过程中编写准备的材料。大概就因为如此,《汉字王国》才写得这样生动而有趣。她不仅仅解释文字本身,而且讲述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比如当讲解“山”字,她从泰山讲起,讲到附近的曲阜和大汶口的文物,又讲到中岳嵩山和西岳华山,然后讲华山所在陕西的古迹和文化,接下来又开始讲米芾书法和绘画中的山,最后又由太行山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我们实在极少会从一本文化著作中看到这样的讲述方式,它更像一位博学而亲切的老师,在课堂上顺着自己思路的旁枝蔓延随性而讲,有些散漫,但往往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林西莉说,她意识到,“我要写的书,要让8到10岁的孩子也能够读懂。我希望写给那些对汉字一无了解、第一次接触的人,让他们都能够阅读和喜欢。”新出版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也让林西莉非常高兴,这本书是在《汉字王国》的基础上删减了大约1/3的内容而成,更为明确和简洁。
当然,为了保证内容的专业性,林西莉考查了大量的资料,从1973年起每年来中国到考古现场和博物馆考察,找过所有能找到的考古学家、建筑学家、语言学家。但这本书之所以得到读者的欢迎,与这种“讲故事”的叙述分不开。她在《汉字王国》的自序中说:“本书的中心是讲述一个‘故事’,这就是在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包括在《古琴》的扉页上,也有这样一句:“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关于它在文人生活中的意义,关于音乐、诗歌、人以及古琴相关——甚至是关于我们应当怎样生活——一些在我深入古琴世界中的经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