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从文明实践到“非遗+”任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生活( 二 )


为了让辖区居民近距离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传承,仙营街道仙营社区仙营路网格志愿者邀请居民们一同参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为中秋佳节和“运河之都”邻居节增添喜庆的氛围。
“‘运河书屋’作为任城区文明实践新阵地,先期建设的12个都选址在了城区主干道街边的黄金地段。”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湘华说,以书屋为阵地,让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在群众身边活态化地呈现出来。
为推动“书香任城”文化概念深入基层群众,立足于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任城区将“运河书屋”、段玉鹏艺术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阵地,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学习强国”线下体验、四点半课堂、城市驿站等功能,建立长效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公益机构和社会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伍,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信息化、标准化,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漫步任城区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充满中国风文化元素的老济宁手绘画跃然小区围墙之上,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观看。从传统文化汲取文明营养,靠文化提升居民品德。创城过程中,像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这样的做法在任城区比比皆是。
作为创城主战场、主阵地的任城区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将文明城市创建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道德新风紧密结合,用厚重文化潜移默化提升居民素质,打造城市气质。一幅幅清新别致的公益广告、一处处设计精致的景观小品、一面面别具特色的文化墙面,成为整个城市随处可见的“文明点缀”,他们与城市融为一体,持续散发着道德文化芬芳。
“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任城区用一个个国家级荣誉,为“文明任城”创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求新求实 “非遗”走出“深闺”探路市场化
“老师,这个中药塞多少合适?”“老师,我这样缝合应该没问题吧?”……在任城区济阳街道南门社区的非遗小课堂上,传统服饰传承人卜凡英手把手教授居民制作金鱼香囊。“传统服饰的制作难度很高,为了方便跟着学习的居民更容易上手,我特意改教他们制作金鱼香囊,里面塞上中草药,挂在家里不仅好看,还有益于健康。”卜凡英说。
为探索社区传习“小”形式,突出“实”字,济阳街道通过在社区推广“非遗小课堂”项目,让“高大上”的非遗文化越来越“接地气”,不仅在好看又实用上下功夫,还鼓励居民与非遗传承人一起,成为小课堂的讲师,并顺势打造了“老妈妈的非遗梦”传习品牌项目。
为保障“非遗小课堂”项目稳定有序开展,任城区济阳街道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一楼,打造成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非遗传习基地。沿街的房间内摆满了绣球、葫芦烙画、剪纸、布老虎、传统服饰、面塑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非遗作品,总数近百件。另设一间非遗活动室,用于开展各种非遗项目的体验、教学活动。目前,非遗传习基地有23项非遗手工艺、近30位非遗传承人入驻。自2017年成立以来,济阳社服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小课堂活动,授课近千场,受众两万余人次,为非遗手工艺在基层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济阳社服还积极为传承人筹集项目资金,对传承人授课给予补贴,激励传承人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手工艺项目。
“非遗小课堂”搬上网络,让非遗传承人刘丽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在直播中教网友缝制布偶,效果很好。“有景区找上门,订制了二三百只布偶。”她欣喜地说,济阳街道未来将建设一所非遗展示馆,把这些非遗作品明码标价,“过往的市民、游客走进来不仅可以购买,而且在非遗产品规范化、市场化之后,还可以接受大批量的定制。此外,传承人未来还可以在这里一边直播一边带货,让济宁的非遗产品真正‘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