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宋词里的重阳节:读晏殊这首《诉衷情》,品味宋代的重阳节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自此之后,重阳节的身影也逐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汴梁#宋词里的重阳节:读晏殊这首《诉衷情》,品味宋代的重阳节习俗
文章插图
在唐代,重阳节更是出现在诗歌中,诗人们直抒胸臆,要么赞咏重阳节。如白居易在重阳节就写下了诗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要么借重阳节感慨人生际遇,如李白的“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以一首诗歌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于是他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为“一代文学”的宋词,重阳节是其重要的题材之一,宋代词人们创作了大量与重阳有关的词作。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佩茱萸或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望远、宴饮聚会等,这些习俗在以重阳节为主题的宋词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汴梁#宋词里的重阳节:读晏殊这首《诉衷情》,品味宋代的重阳节习俗
文章插图
宋初词人晏殊的一首《诉衷情》,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点出主题,可以说是一首重阳节佳作。原词如下: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汴梁#宋词里的重阳节:读晏殊这首《诉衷情》,品味宋代的重阳节习俗
文章插图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大意是说,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候,芙蓉和金菊竞相绽放。应情应景的木芙蓉和黄菊的盛开点明了时间节令,词人用这两种在深秋时节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的花卉来表现重阳来临前的季节特征。
晏殊生活在北宋早期,他的大部分时间在京城汴梁度过,从这两句中也能看出汴梁的节日氛围。木芙蓉、菊花似乎是节日的标配,汴梁的百姓似乎对芙蓉和菊花格外钟情。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故有“芙蓉花”之称,又因其生于陆地,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由于木芙蓉花大而色丽,适宜生长在水滨,开花时波光花影,相映益妍,分外妖娆,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称。
汴梁#宋词里的重阳节:读晏殊这首《诉衷情》,品味宋代的重阳节习俗
文章插图
木芙蓉开的花一日三变,故又名“三变花”,木芙蓉在深秋时节绽开娇艳的花瓣,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湖南湘江一带便有广泛种植木芙蓉的风俗,唐末诗人谭用之在诗中就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后来,木芙蓉成为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的一种花卉,这当然是因为人们喜欢这种美丽的植物,所以才将它移植栽培到大江南北的庭院中。庭院中的木芙蓉,自然而然地起到了美化环境,点缀庭院的作用。
汴梁#宋词里的重阳节:读晏殊这首《诉衷情》,品味宋代的重阳节习俗
文章插图
木芙蓉在深秋开放,自然是重阳节的应景之物,但要说到与重阳节最贴切的应景之物,除过植物本身的季节特性外,菊花应该是最应景的了。重阳节的一大主题是长寿,菊花是长寿之花,在对长寿的追求和象征上,菊花的象征意义与重阳节的主题高度契合,所以重阳节赏菊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习俗。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陶渊明后,重阳与菊花的文化标志更加清晰明显,登高秋游之后,好友聚会,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同食菊花糕。